循序漸進
練形意拳有三層功夫:明勁、暗勁、化勁。練八卦掌也是三層:定步、活步、變掌。練太極拳仍是三層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說法,其理則一也。郝為楨先生認為有三層功夫:初者如全身都在水中,處處有阻力;中者兩足已浮起,而身體仍有阻力;后全身如在水面上,運動自如。孫祿堂先生總結(jié)為“順逆和化”,順者,開也;逆者,合也;和者,順中有逆,逆中有順也;化者,無順無逆,渾然一體也。無論哪種說法,都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一、二、三的次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空的。有一才有二,有二才有三。常常見有剛練習不久的人就口口聲聲地要找“內(nèi)勁”,這無異于癡人說夢。
那么,孫式太極拳的一、二、三是什么呢?簡單說就是明勁、暗勁、化勁。
明勁就是孫老先生說的順勁,他在《太極拳學》中講述動作時一再說“手要伸到極處”,就是說在此階段把身形、步法做扎實,把動作做大,做足,做圓滿,要練大開大合,練順勁,開就是開,要盡可能地開,開得越大越好,開時的意念越遠越好,勁兒要放出去,放足,力要發(fā)出來,發(fā)順。該放的能放出去,放到極處,該收的能收回來,收到極處。
所謂“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大凡剛練習太極拳的人,周身是散亂的,無規(guī)無矩,不聽使喚;練到一定程度,有了些規(guī)矩,動作比較齊整了,但卻是僵硬的,多余的勁力還沒有來得及去掉;只有練到相當?shù)某潭?,才能體會到柔勁。所以,第一步練明勁時,不是不要柔,而是還不可能柔。把明勁練出來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開,只有體會到開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開合收放吞吐和它們之間的轉(zhuǎn)換是如何運勁兒的。
一個不知道剛的人也不會知道什么是柔。明勁是一個長功夫、打基礎(chǔ)的階段,也是入門的階段,卻又是不可跨越的階段。在練明勁時,意念是單向的、簡單的,只想著克服阻力把動作做完整就行了,這就是郝為楨先生形容的全身都在水中,處處都有阻力。只有在長期的明勁鍛煉中才可以將虛浮僵硬之氣化去,身體越來越柔,越來越輕靈,動作越來越自然,從招熟而漸進懂勁,生鐵已成鋼也。
暗勁就是逆勁,是順勁練到一定程度后逐漸產(chǎn)生而又通過鍛煉逐漸增長的與前者相反的力量,它不是憑空而生的,也不是我想練就可以練的,而必須是在練了明勁的基礎(chǔ)上才能練的。實際上,當你的明勁逐漸增長的同時,你的身體內(nèi)部就已經(jīng)在同步地積累著與之抗衡的力量。比如,手掌用力向前劈出,若無對抗的力量去約束,它會借著慣性一直動到下面,而現(xiàn)在我們讓它停在預(yù)定的地方,就要靠逆勁去拉住。
實際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多種合力的作用,絕沒有單獨的力所能完成的。區(qū)別只在于,平常的動作是無意識地發(fā)內(nèi)勁,而在太極拳里則是有意識地鍛煉。有了前一步的順勁基礎(chǔ),現(xiàn)在要練逆勁,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太極拳內(nèi)勁,開中有合,合中有開,看開似合,看合又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舉一動之間,意、氣、力之間都有自然的對稱與平衡,全身有如氣球在做著伸縮,而球是所有物體中對稱完美的,沒有棱角,沒有缺陷,所以也就沒有薄弱處。
要做到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關(guān)鍵是意念,精神要超前、領(lǐng)先于肉體,俗語說,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是此意,要想把人放出一丈,意念須在三丈、五丈甚至十丈開外,如果說練明勁時是陽剛的話,那么暗勁就是陰柔,精神內(nèi)斂,勁不外露,勁力轉(zhuǎn)換之間沒有間斷,圓滿無虧。舉手投足之間,全身的關(guān)節(jié)應(yīng)似有無數(shù)的小皮筋在各個方向牽制著,無論怎么動,都有與之相對抗的反向力在牽扯著。
那么,這些小皮筋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意念,所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意念到了,身上才能有。也就是說,練逆勁也是要用意不用力,要用意念去找,而不是僵硬地較勁,較勁不但找不到內(nèi)勁,會連原來的明勁也丟掉。只有放松了去找,在順其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加強意念的訓練。
其實在明勁和暗勁之間,并沒有截然的界限,也不是說我今天把明勁練成了,明天才可開始練暗勁。實際上,在明勁的功夫不斷增長的同時,本身與之平衡的暗勁也在油然而生。道理很簡單,在向外開的時候,身體本能地要平衡,否則就會失重。你向外開得越圓滿,越順暢,越脆快,你為暗勁打的基礎(chǔ)也就越深越厚。這就是太極“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的道理。但是這并不等于只要練明勁就可以自然地有了暗勁,而只是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或說是“準入許可證”,練了明勁就有了練暗勁的資格,但暗勁還得一點一點地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