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天都有人加入到太極拳的學習之中去,但是每天也都有人離開太極拳的學習。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他們沒有體會到太極拳的精髓,對于太極拳的內感沒有體驗。太極拳的內在感覺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以增進通過太極拳教程對太極拳的學習能力。
太極拳的內感雖然很重要,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體會到的。對于體會不到太極內感的人,往往會覺得太極拳即枯燥無味又沒有什么明顯的健身效果,因而很輕易的就會放棄對于太極拳的學習。那么怎么才能體會到太極拳的內感呢?這就需要你能夠以正確的方式進行太極拳的學習,并且仔細體會了。
內在感覺關乎到能否練好太極拳
獨屬太極拳的特殊感覺藏在太極拳傳統(tǒng)的名稱里。過去,人們稱太極拳為“綿拳”,稱太極拳愛好者所從事的運動為“摸魚”運動。這些稱謂不怎么正規(guī),卻形象地描繪了太極拳內在的奧妙——行功走架時要“神穆穆,貌堂堂,氣象渾淪,虛錄具一心”,其情其景,其內其外,或纏綿悠悠,或隱隱約約,猶如在水路摸魚,猶如在天地之間尋找一片柔和的溫馨。其實,這是在做一種若明若暗、時隱時現(xiàn)、恍恍忽忽的內里運動。這種運動是把神意氣形所產(chǎn)生的內在感覺互動為陰陽變化,而這種陰陽變化,需要在時間的積累和身心深處的揣摩中來自然呈現(xiàn),因為,這種微妙的內感很神奇,如果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不能反復地揣摩這些內感,則不能說是一個很好的太極拳練習者,甚至會永遠在太極拳門外徘徊。而沒有內感的太極拳運動,老前輩們稱之為“空描”。意思是說這個人內里邊沒有東西。
以太極會天機,陰陽互根來演化宇宙變化之真髓,從某種意義上講,練太極拳時的內在感覺如何,是關乎太極拳練習者能否真正窺測到太極微妙,能否全面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能否步入太極拳至高境界的關鍵所在。
練習太極拳從來就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不僅需要你不斷地練習,還需要你能夠沉下心去理解領悟太極拳的理論知識。練拳時間的長短,能否理解掌握太極拳的理論都會影響到你能否練習出太極拳的氣感。對于太極拳練習者而言,還沒有練習出內感也不要著急,也許是你的太極拳還沒有練到火候或者有哪里的理論沒有掌握好,沉下心去研究就可以了。
內在感覺含意深遠
當然,由于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及人的身心狀態(tài)和知識結構的差異,體現(xiàn)在行拳走架過程中,相同師傳的弟子之間的內在感覺并不是一樣的。這也是太極拳后來分為許多流派的重要原因。
一般來說,練太極拳中會出現(xiàn)以下的內在感覺。
第一,行拳走架的時的動觸感。太極拳雖然寓內在的修煉為行拳走架,但是,由于動中寓靜的關系,只要做到心平氣和,則雖動猶靜,練著練著,身體的相關部位就會出現(xiàn)相應的動觸感,比如熱、麻、脹、冷、動、酸、跳、等佛家坐禪所說的“八觸”。如果內氣充足,則雙足,兩腎,十指尖都是暖融融的,冬天在室外練拳,甚至不用戴手套。
第二,靜中寓動的整體感。由于太極拳講究開合相寓、內外相合,所以,行拳走架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形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整體感,這種整體感是自己與天地融為一體的特殊感覺,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動,則內氣與外氣融合在一起,從而催發(fā)形體產(chǎn)生起承轉合的變化,這種變化,招招相連、式式相接、內外一如,意氣不二;這種變化,和宇宙的運動相契合,和大自然的變化共起舞。
第三,起始、運行、終止、變換過程中的氣感。行拳走架時,心中的一靜一動,所孕育的起始、運行、終止、變換,會自然而然地節(jié)節(jié)貫穿,舒緩而動,悠而蕩之,手背及小臂的毛孔蠕動可知,人體與空氣的摩擦隱約可覺。此時,悠悠蕩漾的內氣通過勁源或勻布周身,或與外氣融合;兩膊相系時若氣絲相連,上下相隨時如有氣團移動,如是,動作雖緩放松,則內里的力量無堅不摧。進入這種狀態(tài),其內在的身心愉難以言表,置身其境,方知神意氣所催發(fā)的形體動作是如此的美麗和高貴,內氣的充盈是如此的豐富和舒適。
行功走架中的內在感覺,遠遠不止這些。有些狀似石火電流轉瞬即逝,有些雖搜遍人間的所有詞匯而難于言表。
想要練出太極拳內感就需要對太極拳的理論能夠掌握理解,而這其實是整個太極拳的學習中都需要進行注意的。學習太極拳,離不開理論的研究,也離不開你對于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能夠真正成為太極拳高手的人,必然是內外兼修的。
太極和陰陽
《易經(jīng)》云: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一陰一陽的變動,陰陽是太極變化而成的,一陰一陽之為道。筆者認為,道就是太極,太極就是自然。
陰陽,是太極的重要組成部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二者不但相對、互動,而且不可分割。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如果說,陽代表一種理想,那么陰就是腳踏實地去實現(xiàn)。
習練太極拳,必須深刻領悟太極的含義,掌握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才能隨天地以周旋,寄日月而消長,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在松與緊、動與靜、虛與實、剛和柔的太極拳招式中,正確調息調心。
太極拳的理論體系
太極拳是一種集養(yǎng)生和技擊為一體的拳法。其大的特點就是遵循陰陽變化的自然法則,以意導氣,松靜自如,虛實相間,連綿不斷。此外,太極拳不僅要求頭、眼、手、腳和軀干的高度配合,而且柔而不軟,剛而不硬,意到力到,終達到精神與肌肉的高度配合和完美統(tǒng)一。太極拳的養(yǎng)生原理,在于陰陽互動,通過調息、調心、吐納等方式內外相修,平衡陰陽,疏通經(jīng)絡,調和內臟,提高肌體的自然反應能力和維持生理功能的元素。
技擊上, 太極拳講究慢練快用,借力打力,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在維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對手的平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制服對手。拳招中,不管繃、捋、擠、按,還是靠、進、盼、定,無不囊括人體運動的軌跡。粘即走、走即粘、陰即陽、虛即實,循環(huán)往復,忽隱忽現(xiàn),既給對方造成神龍不見首尾的心理壓力,而且能以皮膚末梢感知對手的外力方向和力度,達到自身無處不是手的境界。當然,這需要習練者長期的實踐學習,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沒有淡定的情懷和寬廣的心胸,無論如何都進入不了高手行列。
功夫在拳外
世間萬物,變化無窮,生生不息,沒有絕對的圓滿,只有相對的高低。太極拳創(chuàng)建至今,無論楊式、陳式,還是吳式、孫式,都不能說是無懈可擊、攻無不破的太極拳。古往今來,任何一派宗師的成就,無不集百家之長,以自然為師,既體現(xiàn)其海納百川的綜合素養(yǎng),又展示其獨辟蹊徑的自創(chuàng)精神。
習練太極拳,除了必要的理論學習外,還必須否定自我,從拳外下工夫。如來說,金剛經(jīng)非金剛經(jīng)是名金剛經(jīng)。同樣,太極拳非太極拳是名太極拳。當今社會,五花八門,各種思想,各種理論層出不窮,稍不留意就會深陷其中,從此誤入歧途。太極拳習練者如果不從源頭上深究太極理論,很有可能會被其他旁門歪理俘獲,從而迷失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