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勁力的掌握與運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想使自己的太極拳學習有所突破,就必須加強對勁力的理解與學習。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太極拳中的五中勁法使用,希望對大家可以有所幫助。
判斷某人的太極功夫如何,絕對不可以以貌取人。
而是先搭手一試,哪怕對方看上去弱不禁風,“貌不驚人”,也不要粗心大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才不露相”,與對方搭手時,必須先端正態(tài)度,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先聽聽對方內勁功底如何,如對方聽勁靈,變勁快,化勁活,拿勁穩(wěn),發(fā)勁準,哪怕你體重比對方重一倍,也無濟于事,稍粗心大意就會被摔得鼻青臉腫,此時就更不能盛氣凌人了,就應反省和老老實實甘拜下風。
練太極拳學推手,力與勁是一對冤家,如外力不舍棄,內勁就不長,有些人練了幾十年見效甚微,主要是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總想擺老資格、“露一手”,開始用“小力壓人”,慢慢用“大力壓人”,小力、大力逐漸變成僵勁拙力,到時后悔晚矣。
在這當中,大家要注意將勁與力區(qū)分開來,避免產生僵力。
切記“舍己從人”不要“以力壓人”,否則越練越背道而馳。力與勁不僅是冤家,而且“脾氣”“性格”截然相反,力有形勁無形,力方勁圓,力澀勁暢,力遲勁速,力散勁聚,力浮勁沉,力鈍勁銳等等。
談到勁,除了上面著重提到的“棚、捋、擠、按、采、捌、肘、靠、沾連粘隨”外,還有諸如聽勁、懂勁、走勁、化勁、接勁、借勁、引勁、拿勁、發(fā)勁、提勁、沉勁、截勁、斷勁等等,在推手中也各有特色,今分別探討如下:
一、聽勁
聽勁在推手中貫徹始終,“聽”并非用耳朵去聽,而是以周身皮膚之觸覺去感覺。只有練拳架能松、能沉,推手時能做到粘連粘隨,才能通過皮膚接觸感覺到對方勁路的來路去向。練聽勁就是練感覺的靈敏度,僵勁拙力者不能練出聽勁,一定要在練拳時就注意力與勁的運用,所以練好拳架是進行推手的必要條件。
聽勁,需要大家運用好自己的意念,憑著主觀能動性去感知。
二、懂勁
練成聽勁后,使你對對方的意圖逐漸了如指掌,逐步去掉頂、匾、丟、抗之病,這就開始進入懂勁階段。能懂勁一定能聽勁,但能聽勁不一定懂勁,所以懂勁比聽勁更難練。往往經(jīng)過名師口授和自己加強練習,在細細揣摩中慢慢悟出。簡單、急躁是難以進入懂勁地步的。
三、走勁
上面說到,勁是無形的,推手時通過“意到、氣到、勁到”,勁路在體內沿弧線虛虛實實、剛柔相濟、忽大忽小、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地進行圓周運動。太極功夫越深,旋轉越小即圈子越小,往往能達到閃電般一觸即發(fā)地步,那就是圈子半徑趨向于零,達到“化即發(fā)”的高乘階段了。
吳式太極拳走勁往往暗蓄環(huán)勁以無形克有形,引對方進入自己的無形圈內,那就要其左即左,要其右即右,變化越來越多。走勁時圓圈的一半是避實就虛,另一半是根據(jù)聽勁,找到對方的弱點乘虛而入,就這樣虛虛實實地以四兩微力就能撥動對方千斤。
四、化勁
化勁是順人之勁,或高或低或橫或直或快或慢,都能與之結合一致,粘而化之。一般都是前半圓圈(有形或無形)粘而化之,真正的化勁,在化中須有虛虛實實地折疊,使人不知勁路,直至對方失勢為止。在化勁時勁中也略含棚勁,但強弱適中,注意彈性,在對方之勁將出而未全出、將至而未全至時隨勢而化,不要太早或太遲?;瘯r走的圈視功夫深淺而定,功夫越深圈越小,直至到“化即發(fā)”地步。功夫深的聽勁靈敏,對方稍有微動即“一動無所不動”,在對方尚未覺察時,腰跨腿意氣勁都已作了調整,以不露形的無形圈還給對方,化時極柔軟,還時極堅剛,往往使對方招架不住。
五、引勁
引勁是對方不出勁而引誘他出勁,以便“后發(fā)先至”;或者引誘對方按自己理想的路線出勁,一般引勁是處于化勁和拿勁之中間。要引誘對方出勁對功夫淺的人來說談何容易,往往適得其反,反而中了對方的圈套,因引勁是在對方不動的情況下出微力試探,如對方功底略高一籌,他會順勢來個“引進落空合即出”,反而中了對方圈套。
為了不至于上當,在引勁同時即輕靈圓活地變方向變速度,當對方迷惑不解作同樣試探時就引其入殼,實際上這是假引勁而促使對方真出勁,促使其神散氣浮,正在驚慌之際,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引勁不僅是用手來引,也可用身法、腰法、步法等,一般初學者不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