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身健體是太極拳的好處,這是普遍皆知的。現(xiàn)在又有練太極拳能夠變化氣質的說法,這其中有何原理呢?太極拳教學中對練習太極拳的動作姿勢有很多要求,這難到就是改變氣質的原因?我們先學習一下太極拳教程如何講解。
練太極拳可以變化氣質
從古至今,人們都很在意氣質,氣質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命相,究竟如何練出氣質呢?
太極拳大師鄭先生曾經說:習練太極拳可以變化氣質。這可從代表傳統(tǒng)儒學的理學大師得到印證。北宋大儒張橫渠(1020-1077)說:讀書是為了自求變化氣質。橫渠認為人性有兩個層次,即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是指吾人乃稟天地之氣而成,所謂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天地之氣的本性也就是人和萬物所同具的天性。但人得陰陽五行之秀,為萬物之靈,所以人的天地之性為靈秀。
古代皇帝都有延年益壽的想法,后宮佳麗都有容顏不老的夢想。今有男的想高富帥,女的想白富美。
所謂天地之性,其實是指天地生物的仁心善性。天無所不覆,地無所不載,有天無地,萬物不得長養(yǎng);有地無天,萬物也得不到雨露的滋潤。天地之性就是好生之德,要讓萬物得以出生繁衍,充分長養(yǎng),讓萬物潛在的天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這種仁德善性就是天地之性,人生來就被賦予這個純一不雜的善性。至于氣質之性則是指每個人出生后,由于稟受陰陽二氣的不同,譬如出生的年份、節(jié)令、時辰、地理位置、山川自然環(huán)境、家庭條件、父母性格、種族、信仰等無數(shù)不同的條件。
而形成不同的氣稟與性格。所以說人之剛柔、緩急,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氣質之性在于對外物有所追求,張橫渠稱之為攻取之性。他說:攻取,氣之欲??诟怪陲嬍常巧嘀诔粑?,皆攻取之性也。這是人性中諸惡的來源。
從古代便有崇尚運動改變氣質的說法,太極拳問世后,很多人便練習太極拳來改變氣質。
張載主張改變氣質之性,回復到天地之性。他說,雖然人之氣質美惡,與貴賤夭壽之理,皆是所受定分,但氣質惡者,學即能移,通過學習克服追求外物的情欲,使動作皆中禮,則能變化氣質,從而恢復本來的善性,即天地之性。
借著無私、寡欲,去除后天、外在的影響,就能顯露先天、內在的天地之性。練太極拳也一樣,要借著勤練拳架,將拙力、蠻力去除殆盡,徹底松柔之后,內勁自然就出來了。
北宋另一位大儒周敦頤(1017-1073)則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是指宇宙萬有處于陰陽未分、一片靜寂的太初狀態(tài),一動就有了陽,動到極致,物極則反,就沉靜下來。
一靜就有了陰,靜到極致,又開始運動。運動與靜止互為根源,陰陽分開對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有了陰陽二氣,就能化生萬物。
依照所標示的順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火木金土五行一出,東西南北中五位確立,就以五行配五氣。
即溫、熱、平、涼、寒,亦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就是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其實,五行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太極。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說: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
所以我們不要把太極拳僅僅用來健身而已,要抓住太極原來的意義,體認到太極拳是一種文人拳,更是一種哲學拳,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一種理學拳。
練太極拳在練一口氣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有句名言: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太極拳尤其重視練氣,道教特別重視養(yǎng)生之道,要求人要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則成仙。
太極拳要求內練一口氣,對呼吸有特別的要求,即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要求像胎兒在母體里,藉由臍帶來向母體吸收養(yǎng)分。吸氣時小腹收縮,呼氣時小腹外凸。
出生時,臍帶一剪斷,就開始獨立呼吸,變成用肺部的自然呼吸,這是“后天氣”。太極拳要求腹式呼吸,是要回復“先天氣”。氣有多重要,大家只要觀察嬰兒的呼吸,就可得知。
嬰兒的呼吸和緩、深及腳踵,這是“踵息”或是“胎息”,總是吸得多,呼得少,這樣才會成長。
到了二十五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所吸到的氣愈來愈少,吸少呼多,就開始衰老;到七、八十歲時,吸氣顯得困難重重,直到吸不到后一口氣了,生命也就到了盡頭。
所以太極拳要練氣,尤其呼氣的時候,要有存養(yǎng)的意念,把氣存放到氣海(即小腹)里,這樣氣才能愈養(yǎng)愈深。
相傳呂洞賓所著的《太乙金華宗旨》,這本書是道教龍門宗傳下來的內丹功經典,其中提到經由“河車倒運”,打通任督二脈,可以回復“先天氣”。
而太極拳的呼吸要求,完全依照《太乙金華宗旨》的指示,要用意念來引導吐納。首先要全身放松,進入極為沉靜的境界,集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