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意、精、氣、神
筆者認為兩文均談到的“內三“吳式太極拳是什么?心就是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就是心”(解守德先生語)。練吳式太極拳中的心,是擔負多重任務所形成的心境、心地、心態(tài)、心緒表現(xiàn)。故今人多有“心法”研究一詞,是研習吳式太極拳較前沿的詞匯。
意:具有意向性與直接現(xiàn)實性。其與心有區(qū)別,王李文中已談得較清楚。不過須明確,意以心為基礎,它的策源地在胸前十字中心。
有個說法,叫下意識動作,即意直接引領動作。初練吳式太極拳,心的作用大,什么都要通過思維、記憶、想象,而動作熟練后,心的作用行于骨為骨氣,行于腎為腎氣。
內氣無比珍貴;三日清氣,是從呼吸道或食物進入體內的營運與升補內氣之氣。可見,“內三合”之氣是特有所指。 神:按佛門意見,分識神、元神、真神。
識神,指經驗、感受等,識神以外界習染為特點;元神具有原始性、清純性、混沌虛無性;真神乃性空之靈神,比元神高一級,以元神為基。具有先天性、本源性,是復歸其根中之根,是歸璞返真之真。
常言道:“神妙莫測。”神與內氣組合,成為靈神、靈氣。神是精、氣、心、意諸方化合、綜合、調控的結晶,它主宰一切,調理一切,控制一切,神既是修煉吳式太極拳的出發(fā)點,又是其終極點。拳理言:煉神還虛(很難以虛)。
二、用之妙
明確了“內”之前五項內容后,便不難看出其作用。
可以全方位了解內功理法的內容,使內功依項依序到位(當然還須了解其它訓練知識)。即從外到內,從淺人深,一層一層推進。
不至于顧此失彼、貪多求快。以練簡式的準備式無極式為例:心——靜,定;意——用一半意,另一半休眠;精——意念睪丸以蓄養(yǎng)。
氣——通過勻,緩,深,細,長的呼吸形式,加以直養(yǎng)、培植;神——主靜中有動,讓百會、會陰、勞宮、涌泉、命《門五穴位回環(huán)運行。似乎兩手心兩腳心相呼應相關照。
可以清楚理會吳式太極拳內功的原始動力及終極目標是神靈,或日靈氣、靈性。招式是其形,是外表,而招式中的理法、心法是其術,是其內涵。只有招中有術,術中有招,才能體悟其妙。
以簡式的左摟膝拗步為例,其招式簡述為:左向出左腳,呈左弓步,左手摟左膝,右手從耳邊伴隨左腳向左前方推出。其術為:動作在心中一靜一定中轉 換。
意——當勁力從右手推出時,意在左腳趾。
精——左腳伸出時,左睪丸上提,重心落于右腳時,右睪丸下伸。
氣——動作合式時,吸氣、聚氣,腹似貼命門,動作取開式時,氣呼出,似乎貼肚臍眼。以此法補氣、養(yǎng)氣。 神——主使左手按膝時食指引領左臂帶外旋,主使右手推出時,小指引領手臂帶內旋。
功力增長時,則變成螺旋轉圈。上下、左右、前后相照應并落實“外三合”。待熟練到靈性控制時,幾乎無動作無規(guī)矩意識,但卻合于動乍要求與規(guī)矩。
三、彼力
拳譜言:“用意不用力”,又言之“氣與力合”,不用力又何以與“力”合?故須辨明“此力”(與“力合”之力)非“彼力”(“不用力”之力)。 首先須了解“用”的釋義與“合”的釋義。
“用”,為運用、使用、應用。"合”為內外整體性,互抱一團;內外溝通性,雙向交流;統(tǒng)一趨向性,處動態(tài)平衡中。那么“溝通”“互抱”,“趨同”都是“用力”。矛盾便出來了,一說用力,一說不用力。這里須明確古人用字特點,求精煉性與囊括性。
一字所指,語境不同其義有別。一個“打”字尚且有幾十種含義。有些含義之間則相差十萬里。“用意不用力”之“彼力”是專指,即僵、拙、硬、笨、死這五種力,這均不屬于該與“氣”相合的力,即不用之力。這五種力是:
僵——僵持不靈活,且呆滯。不柔和,不協(xié)調。如手動呆板,或手動、身沒動。
笨——蠢笨之力,機械、呆板,缺乏靈性支配。如一拳就是一拳,沒有周身配合,身子骨節(jié)緊。
硬——生硬之力,缺乏靈動、活潑、圓潤性。如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之狀態(tài)。
死——憋氣之力,沒有活性,沒有松柔。如咬牙切齒之力。
以上五種“力”屬用意不用力之力。其共同特性為:與心意脫離缺靈氣指引;與周身輕靈相悖;與內氣不合,與呼吸不配合;缺乏協(xié)調性、穩(wěn)定性、和諧性;剛柔不相濟,陰陽不協(xi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