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是如何治病的
栗子也是一種補養(yǎng)治病的良藥。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栗子性味甘溫,有養(yǎng)胃、健脾、補腎、壯腰、強筋、活血、止血和消腫等功效,適用于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腰腳不遂、小便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及外傷骨折、淤血腫痛、皮膚生瘡和筋骨痛等癥。
按中醫(yī)理論,“腎主骨,腰為腎之府。”故腰腿酸軟等癥,主要是腎虛所造成。栗為腎之果,能益腎,食之自然有效。
古人用栗子治病、滋補的方法很多。
用于栗子30克,加水煮熟,放紅糖適量,每晚睡前服1次。對病后體虛、四肢酸軟無力有效;用于補腎氣、壯筋骨,可用栗子、大米適量,共煮粥,加白糖食用,每日1次。
老人如有腎虛、腰酸腳弱者,每日早晚各吃風(fēng)干生栗7個,細嚼成漿咽下;也可用鮮栗子30克,置火堆中煨熟吃,每天早晚各1次。治跌打損傷、淤血腫痛,可用生栗子去殼,將肉研爛如泥,涂患處。
栗子由于生食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故1次不宜吃得太多;凡有脾虛消化不良、溫?zé)嵘跽呔灰耸秤谩?/p>
此外,用栗子治病,需要生吃。李時珍介紹的方法是:“以袋盛生栗,懸掛風(fēng)干,每晨吃十余顆,隨后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吃時要細細嚼碎,口感無渣,成為漿液,一點一點咽下去,才能起到效果。
栗子治病的故事
據(jù)傳,唐代詩人杜甫年老時患有腳氣病,久治不愈,一老翁見狀,獻計說:以鮮栗去殼搗碎,早晚生食或煮湯服,即可治愈。
杜甫聞言后,即依方配治,半個月后果然見效,便即興作詩道: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據(jù)陶景弘云:相傳有個名叫周武的人患腰腳軟弱無力癥,不能行走,百藥無效。有一天,他的朋友將他帶到栗樹下游玩,他見栗子很好奇,取出栗肉,越吃越覺得味道甜美,結(jié)果食數(shù)升便能起行。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有人內(nèi)寒,暴泄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板,頓愈。
這是因為腎主大便,栗能通腎,于此可驗。歷代醫(yī)家均認為栗子是一味極好的補腎食品,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果中栗有,它有補腎強腰,蓋氣厚腸胃的作用。
清代名醫(yī)黃宮魯作過這樣評價:栗,腎之果也,味咸性溫,體重而實,故能入腎補氣,凡人腎氣虧損而腰腳軟弱,并胃氣不充而見腸鳴泄瀉,服此無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