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9健康之路:鄧成艷鄭委談孩子的異性朋友

民??叼B(yǎng)生 > 養(yǎng)生節(jié)目 > 央視健康之路

圖文作者:淮安三九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責編:張興佳

發(fā)表時間:2013-01-17 17:50

  編者按:你知道在孩子的青春期中,他們對異性朋友是怎么看的嗎?作為家長你會引導孩子正確的戀愛嗎?下面我們來看看婦科內分泌主任醫(yī)師鄧成艷和教育專家鄭委給家長朋友們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下面是本期節(jié)目的相關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鄧成艷:婦科內分泌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碩士導師。1987年畢業(yè)于中山醫(yī)科大學, 1999年赴澳大利亞墨爾本醫(yī)學中心的IVF中心,系統(tǒng)學習不育的理論與實踐,熟練掌握各種誘導排卵方案、B超下監(jiān)測卵泡及各種并發(fā)癥處理。善于不孕、不育癥、婦科內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綜合癥的診治。

  鄭委,教育專家,中國家長教育領域的開拓者和實踐者,CPEP家長教育工程核心理念及理論體系研發(fā)人,國家級課題《FCS家校區(qū)三元協(xié)同教育課程新模式探索》主要負責人,CCTV常年特聘家長教育專家,北京大學出版社“智慧家長俱樂部”系列叢書主編,與圖書相配套的同名音像教材在全國60多家電視臺競相播出,反響強烈。

  誤解一: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讀書,與異性交往是長大以后的事。

  這種說法聽起來頗有道理,事實上卻自相矛盾。一方面,它把學生看作一種職業(yè),認為這種職業(yè)的本職工作是讀書,做其他事都有不務正業(yè)之嫌。這是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另一方面,它又認為學生是小孩子,不能去做異性交往這類只有大人才能做的事。這兩方面的看法顯然矛盾,而且它們都不成立。 首先,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成長,而不只是讀書。成長包括很多方面,如身體的發(fā)育、社會心理的發(fā)展、個性的形成、智力的進步、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等等。讀書求知主要涉及智力發(fā)展,只是成長的一個方面。學生上學與工人上班有本質的不同:工人上班要制造產(chǎn)品,在特定的崗位完成特定的生產(chǎn)任務;學生上學的基本目的卻是發(fā)展自己,不只是“學好數(shù)理化”那么簡單。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天地。學會與人交往,包括與異性交往,是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它也是學生學習的任務之一,是一門意義重大的功課。這門課不在升學考試的科目之列,卻會考人一輩子。 其次,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會與異性交往,達成異質社交性是“青春期”重要的社會目標之一。按照人類心理社會發(fā)展的自然進程,一個正常人從初中開始就需要學習建立異性友誼。因此,與異性交往并非是“長大以后的事”。相反,如果真的等到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以后才開始學習與異性交往,很可能就會因為缺乏鍛煉而成為這方面的“困難戶”。

  誤解二:中學生還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備與異性交往的條件。

  這一看法的潛臺詞是:與異性交往是一種很特別的任務,需要準備好特別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又不能通過與異性交往本身的鍛煉來形成。這實際上是在將異性交往神秘化,把異性交往劃為禁區(qū)。它可能成功地阻止了一些青少年的嘗試行為,但是,它同時也加重了青少年在異性交往方面的心理負擔,給青少年達成異質社交性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礙。不錯,青少年確實還不成熟,在與異性交往時肯定會遇到不少困難,出現(xiàn)一些問題。但是,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與異性交往的技能也只能在實踐中去摸索、去提高。事實上,一個沒有學會與異性交往,沒有達成異質社交性的人很難說是一個成熟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學習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途徑。

  誤解三:與異性交往會分散精力,影響學習。

  這種說法是很多家長和教師反對學生與異性交往的主要理由之一。他們往往舉出不少事例來說明此觀點的正確,諸如某某人因為“早戀”而沒有考上大學之類。其實,如果仔細推敲,他們的論據(jù)并不能證明論點。許多因與異性交往而影響學習(主要是影響考試成績)的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分散了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又往往來自教師或家長對于異性交往的過敏反應。 精力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固定的東西。一個人在某個時期的精力大小或多寡,有很大的伸縮性,而且受到情緒的強烈影響。心情不好時,人們往往無精打采;心情愉快時,人們就會渾身是勁。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與異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緒飽滿,精力充沛,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與異性交往本身并不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可能還有積極作用。當然,在與異性交往時,可能會發(fā)生一些矛盾,遇到某些挫折,影響人的情緒,但是,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時候并不多,只能算作特例,而非常態(tài)。根據(jù)特例去反對與異性交往是不可取的,正如不能因噎廢食一樣。在一些名牌大學里,有不少只會讀書考試,不善與人交往,尤其是不會與異性交往的學生,他們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概率很高,一些人終因為情感問題而痛苦不堪,前程盡毀。成功的教育應該兼顧智力提升和社會性發(fā)展,而不是將二者對立起來。

  誤解四:與異性交往很容易發(fā)展為“早戀”,使中學生犯錯誤。

  “早戀”可能是容易讓家長和老師神經(jīng)過敏的字眼。可以說,在一些家長和老師身上存在“早戀恐慌癥”:一看到兩個男女學生單獨在一起,就懷疑他們“早戀”了。一懷疑他們“早戀”,就如臨大敵:一方面把他們打入“另冊”,當作“問題學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計控制其負面影響,害怕他們起了壞的帶頭作用,使“早戀”流行蔓延。在這種心態(tài)左右下,不知制造了多少冤假錯案?妨礙了多少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異性交往的動機多種多樣,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為了談戀愛。即使是一對一的男女約會,也不能與戀愛劃等號。兩個男女學生單獨在一起,可能是在討論學習問題,也可能是在交流對一些事情的看法,甚至可能是在討論怎么樣才能避免“早戀”。雖然青少年還不成熟,容易沖動,但是,他們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和自制能力,在戀愛問題上一般會相當慎重。 如果說有一些中學生真的“早戀”了,他們也可能是被教師和家長逼上梁山的。“早戀”是成人世界制造的一個標簽,一些人拿著這個標簽到處亂貼。例如,如果兩個男女學生關系很密切,經(jīng)常在一起,那么我們本來應該給他們一個“異性友誼”的標簽。然而,不少教師和家長從來就不相信有“異性友誼”這么回事,于是他們就會不由分說貼上“早戀”標簽。一旦被貼了這個標簽,這兩個學生就有嘴難辯,外界的壓力可能迫使他們真的戀愛起來。如果青少年真的“早戀”,也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丑事。“早戀”的學生也不是壞學生。“早戀”是一個心理現(xiàn)象,而不是道德品質錯誤。對“早戀”的學生,教師和家長不應該孤立、打擊,而應該更多地關心和引導。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蘇ICP備15060253號-6 Copyright © 2010- rwfnyxtm.cn 江蘇民??悼萍脊煞萦邢薰?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