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
原料別名:貝母、川貝、平貝、勤母、藥實
原料分類:藥食兩用食物
食用提示:內服:煎湯,3至9克;研末,1至1.5克;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人群: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不宜慎服。
適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原料介紹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梭砂貝母或甘肅貝母等的鱗莖。川貝母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800至2400米的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巖縫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暗紫貝母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3200至4500米的草地上,分布于四川、青海等地;梭砂貝母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3000至4700米的砂石地,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甘肅貝母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2800至4400米的灌木叢中或草地上,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采收季節(jié)因各地氣候不同而異。野生者多在夏、秋季或積雪融化后雜草未長時采挖。用種子播種栽培的于第三年莖葉枯萎后采挖。用鱗莖及分割鱗莖繁殖的于次年采挖,清除泥土,曬干;陰雨天可烘干,烘溫40℃至50℃為宜。
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藥材上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青貝”和”“松貝”,梭砂貝母藥材習稱“爐貝”。
1. 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至0.8厘米,直徑0.3至0.9厘米。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至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2. 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至1.4厘米,直徑0.4至1.6厘米。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至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3. 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至2.5厘米,直徑0.5至2.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均以質堅實、粉性足、色白者為佳。
2營養(yǎng)分析
本品臨床可單味研粉吞服,或與梨蒸服,并宜隨癥配伍。
3適宜人群
4食用指導
1. 若久咳陰虛肺燥者,可與沙參、麥冬、生地等同用,以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
2. 若燥熱咳嗽者,可與知母相合。
3. 若痰熱咳嗽者,可配黃芩、枇杷葉等,以清熱化痰止咳。
4. 痰火郁結之瘰癘,可與玄參、牡蠣等合用,以助軟堅散結之力。
5. 凡熱毒蘊結之瘡癰、乳前,可與蒲公英、連翹、金銀花等相配,以增添解毒消腫之功。
6. 川貝與雪梨、冰糖同食,其化痰止咳、潤肺養(yǎng)陰的效果更加明顯。
5食療作用
曾經(jīng)有人問愛因斯坦:“世界上最偉大的發(fā)明是什么?”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面包!”
面包是由古代埃及人和巴比倫人發(fā)明的。最初,他們將面粉和入水和鹽制成面包,但由于面團沒有經(jīng)過發(fā)酵,所以這種面包又干又硬。后來,埃及人在無意中將和好的面團放置在陽光下,面團受熱后便自行發(fā)酵,這時再把面團放在火上烤熟,做出來的面包就變得松軟可口了。
后來,埃及人的面包自然發(fā)酵技術傳入了希臘和羅馬。公元前5世紀,歐洲一些城市相繼出現(xiàn)了專業(yè)的面包作坊。公元14世紀,面包烤爐在歐洲問世,這大大減輕了制作面包的勞動強度。17世紀,荷蘭人雷文虎又發(fā)現(xiàn)了酵母菌,從此,用酵母菌發(fā)酵的面包制作法便流行于歐洲。18世紀以來,隨著機器和電力的出現(xiàn),面包的生產(chǎn)進入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的工業(yè)時代。
面包按口味可分為咸面包和甜面包,按用途可分為主食面包和點心面包,按形態(tài)可分為長形、圓形、長方形、棍形和花形等面包,按原料可分為全麥、黑麥、土豆、棉子蛋白等面包,按添加物又可分為牛奶、果醬、維生素、葡萄糖、夾肉等面包,但習慣上人們主要按照烘烤方式將面包分為軟面包和硬面包兩大類。
軟面包制作時需將發(fā)酵面團裝入一定形態(tài)的烤聽內餳發(fā),然后再放入烤箱內烤制而成;硬面包制作時不需要烤聽,只需將揉成一定形狀的面包坯直接放在烤盤上,餳發(fā)后再放入烤箱中烤熟。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面包家族中又出現(xiàn)了許多新面孔,如大豆面包、蔬菜面包、蘑菇面包、學生午餐面包等等。
在西方,面包被譽為“食品之母”。人們?yōu)榱藢⒚姘龅糜趾贸杂趾每?,而且富于營養(yǎng),便在面包的造型上大動腦筋,并且有意地在面包中添加各種東西或想方設法變換面包的餡心,但最終還是脫離不了面包的本來面目。另外,當今流行的三明治、漢堡包、熱狗等,也都是從面包中派生出來的。
6食材文化
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
主治虛勞久咳,肺熱燥咳,肺癰吐膿,瘰疬結核,乳癰,瘡腫。
7溫馨提示
養(yǎng)生推薦
熱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