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現(xiàn)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一個運動,它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鍛煉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并且讓你整個人的狀態(tài)都能夠處于一個十分良好的狀態(tài),所以平時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多關注一下這方面的知識,想要了解的話,下面就來看看吧。
對于太極拳的學習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我們能夠一步步的進行相關的學習,但是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忽視。下面我們就簡單的對太極拳的神以及掤勁做一個簡單的了解,以便練習者更好的結合太極拳教程進行學習。
其一、太極拳之神
武術講究精、氣、神,太極拳也不例外。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武林中人講:“眼為心之苗。”由此可知,人的所思所想會不同程度從眼神中流露出來。換言之,從一個人的眼睛里可以窺視其心靈深處,所謂眼神心意相通。因此,太極拳之神即指眼的神態(tài),也就是對修煉者眼神的要求,即“眼法”。
很多太極拳練習者只知道要讓眼神跟隨動作,卻不明白其中真正的內涵,因而走上了太極拳練習的歧途。對于太極拳中的眼神來說,應該是依據(jù)意念來指揮,意念想要去什么地方,那么眼神也要去什么地方,而手往往是動作的直接反應,因而會顯得眼神是跟著手去運動的。對于太極拳的眼法,一定要從太極拳拳理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確的掌握太極拳的眼法。
綜上所述,以下三種走架眼神是太極拳術不提倡的
一、目光流盼
目光游離,過于靈活,無有定向,則失去引領作用,明顯不妥。
二、閉目走架
顯然與“拳”“技擊”的本意脫離,為靜而靜,失之于“不及”。
三、不眨眼行功法
某派太極拳宣稱“不眨眼”的走架是其獨有特色,是衡量功夫水準的一個標尺。誠如是,眼不眨,神色滯,呆相生,為專而專,當然失之于“過”。
綜上所述,對于眼法,我們同樣需要注意把握一個度。太極拳是講究中庸的理論的,因而需要練習者掌握度,即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這就需要練習者在反復的實踐中,慢慢的自己體會了。
其二、太極拳之掤
要理解太極拳的掤勁,首先必須對太極拳之勁有準確地定位,明白勁與力有什么區(qū)別。郝少如先生于上世紀80年代前后在上海體育宮講拳時多次指出:太極拳運動的方向是明確的,而路線是曲的。由此可知,太極拳使力的方向時刻發(fā)生著變化(作者按:此即走化制人)。眾所周知,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方向呈直線。
而太極拳動作則走弧線,行功走架每一招法、每一拳勢、每一動作都要如此,方向時刻在變,所謂“曲中求直”(武禹襄《打手要言》)。因此,太極拳是一種特殊的用力方式,與一般的力有所不同,故稱之為“勁”?! ?ldquo;將由內向外、向上之力稱之為掤勁。”“順對方來勢向側、向后的牽引即為捋。”“凡以手或臂橫于胸前向對方貼近推擠,使其失去運化的外推之力稱之為擠。”“向前、向下推按的力稱之為按。”“用手臂按著對方的手臂向斜下沉采稱之為采勁。”“將轉移對方的勁力還制其身稱為挒。”
由此可知,“掤”為諸勁之首,之本,其他勁法均含有外掤之意。非此,則必然或丟或頂,根本談不上沾連粘隨,不丟不頂。因為離開了掤的勁法無從實施,故有“掤勁不丟”之說。從理論上勁路可以分解為八種,但具體操作時,又不會、也不能單獨使用,而是以一勁為主多勁并用的混合勁法。比如“掤勁”,在運用時會令對手騰空而出。這其中必先采而引化方可向“外”,必先下沉按擠才可向“上”,此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向上升,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武禹襄《打手要言》)。以“肘”“靠”為例,形為肘擊、肩靠,但絕非以肘直頂、用肩硬靠,個中含有切帶搓拔之意。郝月如先生將太極拳防守反擊的過程通俗地描述為“引化拿發(fā)”,四個字分四個步驟。發(fā),必有引、化、拿做鋪墊,先引后化再控制對手,方可奏效發(fā)人。話雖如此,分成四步,實則化打合一,對手所感受到的只是突然失控,身不由己地驚彈而出。當然,若非極精深造詣者,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或效果。
對于掤勁,必須要在整體的太極拳學習中加以運用,才能正確的進行理解。太極拳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運動,因而它的各個方面往往都可以互相促進,也需要共同進行學習。
上面就是給大家介紹的一些關于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平時的時候可以多練習一下 ,這樣就可以讓整個人的狀態(tài)都能夠變得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