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只要學習太極拳的人都會運用到一樣東西,也是常見,常用到的,那就是內勁。那么什么是太極拳的內勁呢?怎么去運用呢?這成了太極拳者為頭疼的一件事,想要練好太極就一定要學會用勁。
什么是太極拳內勁
其實內勁簡單的解釋就是能夠在自身的體內,把力量集中在一起然后發(fā)出的力就叫做內勁。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廣州市陳式太極拳館認為這里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yǎng)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豐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太極拳內勁功力顯名創(chuàng)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極拳講究功夫與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又是內勁功力發(fā)揮得恰到好處的保證。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技擊,必須培植內勁功力。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極拳內勁的形成,在開始修煉階段要通過放松等手段,結合意念、內氣等因素綜合磨煉而成。廣州陳氏太極拳館認為內勁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筋骨、肌肉等結構產(chǎn)生了一系列變化,這種微小的變化不易被察覺所以許多人就誤以為內勁僅僅是一種用力的感覺,而忽略了內勁的產(chǎn)生是人體結構微觀上發(fā)生變化的結果。
對于外家拳的功法,其實就是肌肉力,而內家拳區(qū)別于外家拳就是不產(chǎn)于肌肉。
太極拳的“內勁”,它不是簡單地肌肉收縮做功所產(chǎn)生的力,它是人體“心”“身”經(jīng)過特定的拳式修煉,經(jīng)過長期磨練凝聚而成的。它是人體“心”“身”多種功能綜合協(xié)調發(fā)揮的結果。廣州陳式太極拳館認為從量化的角度剖析它,它是由“機靈勁”、“纏絲勁”、“整體勁”所組成的。只有當這三種勁配合合理時,才能產(chǎn)生威力無比、無堅不破的“內勁”。
太極內勁特別注重內中意識的鍛煉,主張“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經(jīng)的指導又有獨特的運行路線,再配以肢體的圓運動,練就一種混圓一體的圓勻力場。太極拳內勁活動在這個圓勻力場內的身體就是一個不凹不凸的太極體,且是應付一切外來侵入的變化無端的圓形體。時時慢練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發(fā)的攻防意識,形成以棚、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主要特色的勁路,加以靈活多變的和、眼、身勁、步的同步習練,從而顯示出太極拳獨到的攻防技擊特色。
內勁從何而來呢?我們認為來源于呼吸。不論是練習拳術,還是練習氣功,都離不開呼吸。不過,演練武術,所采用的呼吸與平常人是不同的,它要求有規(guī)律地呼吸。有的采用胸式呼吸,有的采用腹式呼吸,能在意識指導下完成某個運氣過程。
有一句話這么說力氣是奴才,不使不出來。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內勁。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事各種活動,都是通過鍛煉,氣力才能增長。例如體力勞動者就比腦力勞動者力氣大。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的人要比一般人的力氣大。練習武術和氣功的人,力氣就更大??傊憻捙c不鍛煉人們的力氣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堅持鍛煉力氣才能增長,但是鍛煉要有適當?shù)姆椒ǎ诶蠋熁蛴薪?jīng)驗人的指導下練習,這樣就會少走彎路。如體育鍛煉要配合各種器械,練習硬功者,舉石鎖,打沙袋等,練習內功者通過意導,加大運動量逐漸增強力度。
陳式太極拳的內勁鍛煉方法與外家拳練功是不一樣的。它的獨特風格就是纏絲勁,是用意識指導動作,放松肌肉,動作螺旋式地劃弧轉圈、反復絞轉,松緊交替的鍛煉方法形成的。
太極內勁追求的過程,可用四個宇概括,即通、充、疾、沖。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在追求中循序而達到的。
所謂通,就是要求內勁通達四梢。廣州市陳式太極拳館認為當拳架練習正確熟練后,骨節(jié)和經(jīng)脈暢通,氣流運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氣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它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細小的物質微粒,難以直觀地察覺,只能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根據(jù)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xiàn)它的存在。太極拳內勁“氣”好似一種水,腹式呼吸好似壓力器。丹田好似壓力容器罐,渾身經(jīng)脈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較大的管道,心是指導氣流的總機關。用心意調整腹式呼吸使內氣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蕩,加強壓力器——呼吸的功能。呼吸要做到:深、長、細、緩、勻、柔,務必與動作合拍。通過呼吸使壓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氣。
從壓力罐向四肢分發(fā)的過程是,用意識將六分氣上流,分達兩肩,纏繞運轉,至膊、肘、腕、掌達于兩手指尖。先小指依次至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同時將四分氣分流往下,運行經(jīng)胯,分達兩腿,纏繞運轉,至膝、足達于兩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趾。這是氣流隨著動作的開展、引伸、呼氣而運轉纏繞到達四梢。
所謂充,就是要求內勁要充滿之意。當內氣能運行四梢時,還要追求內勁的充滿。拳論曰:“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怎樣使內勁無微不到呢!關鍵還是意識指導呼吸。通過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鼓蕩性逐漸增強,在呼與吸換接時,要有稍微停頓,使丹田腹部充實圓滿,渾身上下,就像打足氣的氣球。有外似棉花、內似鋼的狀態(tài)。太極拳內勁此階段會出現(xiàn)手指尖麻、脹、針刺的感覺,手臂有膨脹的感覺,有氣遍身軀的感覺。廣州市陳氏太極館認為在推手時,棚勁充足,沾連粘隨勁增強,處處能與對方氣力相吸合。久練既有抗擊力,又有爆發(fā)力。
所謂疾,指的是氣流運轉的速度要快。內勁潛轉,要疾如閃電。拳論曰:“意之所注,氣即至焉”久練推手后,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才能達到“依著何處,何處擊”的隨心所欲功夫。
內氣疾,送氣快,關鍵還是用意,這里的用意,要有較復雜的想象。要刻意揣摩“調兵遣將”的練習方法。加速內氣運轉速度。如向前必想后,有左必想右,有上必想下,有來必想回,有攻必想防。要輕重、剛柔、快慢、虛實、忽隱忽現(xiàn)等相結合地形象思維練習,逐漸能在瞬息之間完成各種想象及動作表現(xiàn)。
練拳時要先定好目標,循標求功。頂勁領好,腰勁塌下,襠勁沉著合住,胯根撐開,撐圓,脊柱節(jié)節(jié)松沉,骶骨有力,隨著呼氣而膈肌下降,氣沉丹田而充滿。重心下降而沉穩(wěn)。內氣下行到足跟,腿勁如植地生根,蹬地而借力。太極拳內勁腰胯要松沉而旋轉自如。內勁由脊背達于手臂,劃弧形微向前上方而去。運用在推手時,容易破對方平衡,使其腳跟浮動。
勁速在腰胯。拳論曰:“如不得機不得勢,必于腰胯求之。”腰檔勁練好,靈機一動,鳥難飛。要多練太極的抖勁,抖勁就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爆發(fā)力量。要明白抖勁特點,按照快速,螺旋,氣足,力猛,勁長,動短,意遠練習。
所謂沖,就是要求內氣沖出體外。這是更高的一層功夫。廣州市陳式太極館認為推手時,發(fā)勁則如箭離弦,擊敵即倒。這種功夫在前面練習的基礎上,時常要有“想當然”的想象力,不論練拳或推手,要有無數(shù)圓圈和無數(shù)個圓切線想象。然后確定落點位置,出勁的方位,發(fā)勁的速度,發(fā)勁的力度等想象。
太極發(fā)勁是圓走化、方出點的快速剛勁。當對方落空之機已成,應當采用合力而擊之。此時必須審明機勢、方向、時間,三者不可缺一。發(fā)勁如彈丸,無往不利。發(fā)勁又如放箭,曲中求直,直達指端,發(fā)勁時須斂氣凝神,先內動然后隨意識的指導下,松腰落胯,含胸拔背,開襠合襠,腳跟蹬地產(chǎn)生地面反作用力,目視對方受力點,形不到而氣力應先人,如槍彈出膛,迅猛異常。
太極拳的“內勁”,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它是習武者綜合勁法的表現(xiàn)形式。習武者,廣州陳氏太極認為通過“機靈勁”的訓練,來提高人體大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從而促進了感知敵方勁路變化的能力,也促進了人體各部位肌群的氣血運行,提高了肌纖維的素質,使肌肉一張一弛具有彈性,從而使全身的勁力得到有效的凝聚。太極拳內勁通過“整體勁”的訓練,使拳式動作的協(xié)調性得以促進,從而使勁力在人體中的傳導得以順利無滯,一浪高過一浪,像接力跑比賽一樣,終產(chǎn)生強大的慣力。總之,“內勁”是力的感知、力的聚集、力的傳遞的三維一體的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