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主要是從太極拳的基礎(chǔ)功練起,因為基礎(chǔ)練好了才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比較輕松的把握其中的關(guān)鍵點,學的也就會快些,太極拳的學習也是需要技巧的,不是盲目的學習,不然只能帶來不好的效果。
太極拳有一個練習前提,那就是要有一顆堅定的心和一顆不急躁的心。
在這句話里,首先應(yīng)該明確,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拳經(jīng)要求的,什么是拳經(jīng)反對的。這句話的核心是“舍己”。
太極拳的功夫全在舍己之中,只有舍己才能從人。舍己就是會去“我”字,“我”字的內(nèi)容很豐富,其中包括私心、拙力、主觀主義、虛榮心等,只有舍去這些,拳藝才會有明顯的進步,否則只是一句空話。那么舍己的內(nèi)容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首先要做的會說要去找到其中的舍去“我”字的意思。
“我”與“私”字相連,許多人太重我,說話、辦事、處理一切事情,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以我為圓心,虛榮心、愛面子、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自以為是、自吹自擂、主觀主義等,皆是由“我”字而引起,很多禍端也是由“我”字而生。
拳諺提出要“物我兩忘”,現(xiàn)在要學太極拳了,就要舍去自己。要舍去我字,這無異會脫胎換骨。
第二是舍去自己身上的拙力,太極拳講以小勝大、以柔克剛,但是柔勁卻難以上身。拙力在生活中隨處可以找到,用起來也很方便,即我們所說的本力,它是由后天生活所逼多年積攢來的力量,在拳中稱為拙力,是應(yīng)化去的對象。太極拳所需要的勁口叫做內(nèi)勁,也叫太極勁,在拳中表現(xiàn)為纏絲勁,絲是蠶絲,它很細,要抽而不斷就必須速度均勻輕輕地抽,如果力量大了,或忽快忽慢,絲就會抽斷。只有這個勁,才能舍己從人、以小勝大、以柔克剛,能充分體現(xiàn)太極拳的松柔思想。但這個勁不是天上掉餡餅想有就有的,而是通過長期練拳架舍去拙力,在松柔中提煉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太極拳講究的是以柔克剛的原則,以自身的力去化解對方的力。
試想如果滿身拙力,不頂就抗,滿腦主觀、盲動,怎樣化去彼之來力?結(jié)果只能處處挨打。輕柔、聽勁等功夫是從“舍己”中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拙力和聽勁是矛盾的,拙力不去,柔勁不長,聽勁也就不會進步。
太極推手中要求沾、連、黏、隨,但真正做到沾、連、黏、隨談何容易,可以這樣說,推手中的丟、扁、頂、抗遍地都是,其原因就是拳架中“舍己”的功夫練得不夠,導致在推手中不能從人。如何才能做到不丟不頂呢?我覺得張寶銀老9幣推薦的方法很好:“他給咱就要,他要咱就給,不是咱不要,而是他不給,不是咱不給,而是他不要。”若能如此,則丟頂之病得以克服。給也好,要也好,都是拳架上的松柔功夫,來自用意不用力,在推手中表現(xiàn)為“合己從人”
拳論日:“太極功夫的歸究,必須在舍己從人中,求其至切近之運用。”其關(guān)鍵在接觸點上的陰陽變化,彼實我虛、彼剛我柔、彼硬我軟。這種變化,在外形上是看不到的,它不同于外形上的躲閃。在這個點上,不能由己要舍己,由己則僵,舍己則活;不能逆人要從人,逆人則滯,從人則靈。
舍己從人是推手時的一條重要原則,是習拳者追求的目標。能舍己才能從人,舍己是因,從人是果。能舍己才能引進落空,發(fā)揮靈敏的觸覺,增強聽勁的能力,人不知我,出奇不意,我獨知人,攻其不備,不犯主觀主義,不盲目進攻,不主動、不妄動、不亂動。
能舍己才能因人為法,避實擊虛,所以舍己從人是太極拳的歸究,但必須是在肢體松柔之后,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