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練太極拳往往不感到有明顯的健身效果,與慢走、登山等好像差不多,僅僅是不易感冒。
其原因有二,一是練拳的時間不夠,即運動量不夠。如果每天只練三遍簡化太極拳,大約需時15鐘,對體弱的人來說可能合適,對一般人來說,太短了,一般應打五遍至七遍,練拳時間要半小時以上。
有人主張一小時,還不包括站著聊天在內。
運動量的合適與否,應以自我感覺為準,每次練習后精神愉快,身體輕松為合適。其二,沒有嚴格按照要領練拳,打油滑了。因此一定要嚴肅認真用心思去練拳,天天堅持才會有效果。
二、練拳向什么方向努力
我們常是學會一套拳,每天照樣練,對提高的方向不明確,不知如何努力。拳譜講的著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楊式太極拳提練體、練氣、練神三個階段。
著熟與練體對應,懂勁與練氣對應,神明與練神對應。一般練拳處于練體練氣之間。練體是練身體的柔軟,使身體達到松柔;練氣是使內氣充盈。我們不以技擊為目的,僅為健身。
在達到有了內氣和內勁時,即可收到大的健身效果,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要練得身體松柔,有一定的內氣和內勁。這里邊不還存在不少層次要我們經歷。
三、練拳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深入,不斷發(fā)現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
一般首先學會一種套路,把姿勢搞正確(手、眼、身、步要如法),然后按要領輕、慢、圓、勻的練拳,進一步做到協(xié)調、連貫、圓活、上下相隨、虛實分清,隨著練拳的深入淺出,對要領和要求的理解會不斷加深,會不斷發(fā)現自己的錯誤,不斷加以改正,這時要逐項按要領要求有意識的鍛煉,在一段時間里,(一兩個月)主要注意一項要領的練習,掌握后再注意下一項。
1.中正安舒:立身中正本意即身體自然正直,做到頂頭懸,尾閭收,肩胯相合。其中肩胯相合是指運動時兩肩的連線與兩胯的連線總要保持在一個垂直平面上,不歪扭。
2.分清虛實:進步、退步都必須做到虛腳漸虛,實腳漸實,不可驟變,突變,必須將重心的漸變又慢又勻的體現出來,此虛一分,彼實一分,不斷流變。
3.上下相隨:即手腳動作要互相配合,要動都開始動,并要求同時到達每一式的終點,如摟膝拗步式,前推手和下摟手及前弓腿要一致動作同時到位,不能腿已弓到位了,手仍在摟或前推。
要練成整勁,即不僅僅是手在動,而是身、腿一起動??上染殕问?,然后在套路中處處留意。4.用意不用力:就是多用思想少用力,少用力就是輕,輕是松的前因,是向松必經的橋梁。
假設肩以下手的重量為4斤,則需要的只是大于4斤的小的力推動手來運動,推動身體,推動腳的力量道理相同。學太極拳就須耐心細致地去探求用小的力量來練拳。
用意的內容很多,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像這里說的按要領練拳就是練體時用意的內容。學太極拳主要靠運用想象力。此外懂得一招一式的用法,有助于練拳時姿勢的正確,不在于技擊。
四、當動作已正確了后,可以開始注意用腰
腰要起帶領四肢的作用。太極拳要求腰部先動,帶動四肢。用腰可以從腰部旋轉弧度很明顯的拳式中去體會,如摟膝拗步,單式反復練習,多遍重復體會如何用腰,兩手的左旋右轉是腰部帶動的,摟膝的手從膝前轉過是腰轉動的結果,手的前扒是腰部向前帶動手與身子一齊向前的結果。
摟膝拗步在形成弓步時,腰部邊轉邊向前(轉動稍占先,也可稱為先轉后進),在一段距離內兩手和身子相對位置不變,進稍占先轉動稍后(稱先進后轉),上手在腰的轉動下實現列的動作。攬雀尾中擠、按,是靠腰帶動身子向前實現的,不是手單獨的前擠、前按。對用腰有了體會,推而廣之,哪怕是手上走的極細小的弧形都是腰走弧形的外在表現。
會用腰了,則練一趟拳是腰在練拳,不是手在練拳。會發(fā)現自己以前練拳全是人為地在做作,四肢主動太多,被動太少,未能由內到外。會用腰了,則勁力完整不再是手的局部力量。
還應明白,腰的轉動實際是靠兩胯旋轉實現的,因為人的脊椎能實現的轉動是很小的,并且保持立身中正也不允許脊椎扭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