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不用力而能有力才是太極拳

民福康養(yǎng)生 > 太極 > 太極拳視頻

視頻作者:淮安三九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責編:陸宇

發(fā)表時間:2015-06-24 09:42

  大家都知道練習太極拳的關鍵就在于怎么去練力,想要達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太容易的,力的練習涉及的方面有很多,想要真正的掌握力必須先去理解和認識力,再不斷的去體會力的含義,這才是關鍵。

  力的高境界就是不用力,而有力。

  是不是“不用力”,這是橫亙于太極拳與非太極拳武術(shù)之間的一條分水嶺?,F(xiàn)在練太極拳的人分為兩部分,大部分的人坦言是用力的,這種太極拳動作再規(guī)范、再到位、再標準、再美觀也不可能是太極拳,因為這種“用力”周密地說就是“局部主動的用力”,而無可辯駁的是局部有多少主動的用力就有多少的肌肉與關節(jié)緊張,而肌肉與關節(jié)緊張就不可能是放松,就不可能有使人“終不得力”等效果,因而就不可能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健身效果與一般舞操也毫無區(qū)別,那么,這樣的拳怎么可以認為是太極拳呢?

  那么,練拳“不用力”了是不是就是太極拳了。楊澄甫先生在由董英杰先生執(zhí)筆的《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指明法》中指出:“用勁不對,不用力不對,綿而有剛對。”按照一般的概念,“勁”、“力”與“氣”都可以表示人體力量,而《楊氏老譜》與近代絕大多數(shù)太極拳家用“力”表示局部主動的骨杠桿性質(zhì)的力量,認為這是太極拳所要消除的力;而用“勁”與“氣”表示由腳而始向上傳遞的波浪形的力量,認為這是太極拳所要追求的力,當然這只是一家的術(shù)語而已。其實,這種表示法的概念中所謂的“力”只是指狹義的“力”,不是指廣義的“力”;這種表示法的概念仍然認為狹義的無論是“力”、“勁”和“氣”都是屬于廣義之“力”的。如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術(shù)十要》在對“用意不用力”的解釋中所說的“不用力何以能長力”,這一句中前一個“力”指的無疑就是《楊氏老譜》所說的狹義的“力”,而后一個“力”指的卻是廣義的“力”,其實是指這一段后面所說的“真正內(nèi)勁”?!短珮O拳使用法》中的這句話顯然反映了《楊氏老譜》所反映的這一家的術(shù)語當時還沒有被這一家完全普遍確定使用。因此,正確地理解這段話,應該將這段話中的“勁”理解為《楊氏老譜》所說的狹義的“力”,將“力”理解為《楊氏老譜》所說的狹義的“氣”與“勁”。而如果不分廣義與狹義地說,那么,《太極拳使用法》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力”和“不用力”對于太極拳而言都是錯誤的,也就是都不屬于太極拳。因為太極拳必須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綿而有剛”的。這“綿”就是表示局部由于不主動用力而形成的松柔綿軟,而這“剛”就是表示“勁”與“氣”之力量。因此,“綿而有剛”就是太極拳的特性,也可以說成是“不用力而有力”。

  因為語言在事物中來說是表示的一種信號,卻不是事物本身。

  語言所表示的概念如語言學家帕默爾在《語言學概論》中所說是屬于粗略的暗示而已。而每個人暗示的形成又必須依賴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每個人的經(jīng)驗往往不完全相同,因而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同一概念詞語的具體理解往往會有差異,對于“用力”也是如此?,F(xiàn)在練太極拳的人中聲稱自己不用力者其實不一定沒有用力,有的只是使用自己所感覺很小的力,又把這種情況當作是“不用力”。那么是不是真的有人練拳“不用力”呢?

  可以十分肯定的是:凡物體發(fā)生運動必定是有力量發(fā)生作用的。所以,從這一原理出發(fā)也可以明白練拳之肢體既運動又“不用力”不能理解為廣義的“沒有用力”和“沒有力”。從上述可知《楊氏老譜》和近代太極拳家所謂的“不用力”是指不用局部主動的骨杠桿性質(zhì)的力。以手臂而言,一般人手臂發(fā)生運動是由于肩臂局部肌肉的縮短、拉長、等長等收縮所引起的,對于近代太極拳家而言,這就是狹義的“用力”;而因為凡力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發(fā)生傳遞,人體在某些體內(nèi)反應下也能夠使腳下發(fā)生的力向上發(fā)生傳遞,這種力也可以使得手臂發(fā)生運動,這種力就被《楊氏老譜》與近代太極拳家稱為“氣”或“勁”。太極拳就是以這種“氣”或“勁”使得手臂發(fā)生運動的。具體地說:太極拳功夫越深,練拳時手臂中局部主動的力就會越小,直至真地感覺不到手臂在主動用力,別人也感覺不到其手臂在主動用力;而練拳時手臂中局部主動的力越小,就越能夠發(fā)出由腳而起的力;盡管這樣太極拳鍛煉之初、中期的人手臂局部仍還有狹義的“用力”存在,然而手臂中存在的還有“氣”或“勁”,到了中期以后則會主要是“氣”或“勁”,甚至幾乎全是“氣”或“勁”了,局部主動的用力會幾乎沒有了。這種情況從人類所必需的模糊概念和數(shù)學近似計算的表達而言,能使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就只能是“不用力”,這樣的情況才是近代太極拳家所說的“不用力”。所以,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說,真正純粹的太極拳確實是局部“不用力”的。手臂既運動又能夠“不用力”是客觀真實存在的。

  為什么“不用力”所依賴的“氣”或“勁”必然是從腳而始?這是因為人是下支撐活動的生物,“氣”或“勁”其實是一種反作用效果發(fā)生的傳遞性的力,現(xiàn)代力學稱為“動量傳遞”,所以,“氣”或“勁”是必然從腳而始的。當然,一個人腳不著地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發(fā)生“氣”或“勁”,這“氣”或“勁”就是從與椅子接觸的屁股而始了。而說太極拳的“氣”或“勁”從腳而始的,也不是說腳的局部會發(fā)生力量。“氣”或“勁”之所以會從腳而始,靠的就是“氣沉丹田”所引起的動態(tài)的“沉”使得腳發(fā)生了力量。由此可見:如果不會“沉”,“氣”或“勁”就難以從腳而始。所以,太極拳家對“沉”都是十分重視的,葉大密先生就告誡弟子們太極拳中有無數(shù)個“沉”。“沉”的一個反應就是腳牢牢與地面接觸,很多太極拳家將其稱為“入地三尺”。 由此可見,現(xiàn)代太極拳界有的人大談中國近代聞所未聞的所謂“松空”,讓學練者的腳與地面軟綿綿地接觸,就是斷了“氣”或“勁”發(fā)生的依靠,盡管練拳中手臂運動十分綿軟,其實必然還是在用力的。因為這樣情況下如果手臂不用力也就必然沒有手臂運動的任何動力了,手臂就必然不會發(fā)生運動的;而既然手臂在運動,這手臂就肯定是在主動用力的。這樣的用力即使也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而的確也可以稱為“不用力”,但卻是屬于“不用力而沒有力”。這種“不用力”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說的“不用力不對”。這種“不用力”也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批評的“雙輕”,是太極拳的拳病,不屬于太極拳所謂練拳的“不用力”。

  因為太極拳自身的氣和勁是從腳發(fā)出的,所以說學習太極拳是不可能不用力的。

  這不等于初學者應該用力,而是初學者一開始學練就必須鍛煉和追求不用力,也就是一開始學練就要追求將手臂局部主動發(fā)生的力量漸漸消除掉。對于手臂局部主動發(fā)生的力量而言,從太極拳學練一開始就是減法,而不是說等到學會了拳再減。這是因為如果等到學會了拳再減,那么,一是未減之前所學練的不可能是太極拳;二是等學會了拳用力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再減就更難了;三是太極拳“不用力”必須依賴“氣”或“勁”,一開始學拳不追求“不用力”,替代這狹義之“力”的動力“氣”或“勁”就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shù)十要》中就明白指出要得到“真正內(nèi)勁”的一個條件就是“不用力”。所以,初學太極拳者雖然不可能做到完全不用力,卻是必須從鍛煉不用力開始學練的。

  由上述可見,太極拳所謂的“不用力”,是指練拳時局部不主動用力,但局部又必定要有由腳而始從身體其它部位傳遞而來的“氣”或“勁”作為肢體活動之動力的。所謂是“有氣者無力”。而如果既自稱不用力,又沒有“氣”或“勁”傳遞,手臂卻會發(fā)生運動,其手臂局部就必然是在主動用力的,所謂是“無氣者純剛”。只不過是將“用小力”當作“不用力”了。這樣的人當其手臂運動又不注意時去反方向擋其手臂,往往就立即可以感覺到這手臂是具有頂抗性的、可以作用動其全身重心之阻力的;當然有的用小力的人在動作很慢時,也可以使得去擋其手臂者感到毫無阻力,輕飄飄的似乎重量也沒有,這其實是一種主動用力回避的反應,就更屬于局部在主動用力了。而手臂運動如果真的是由傳遞而至的“氣”或“勁”所引起的“不用力”的,那么,對于太極拳功夫好的人在其不注意時去反方向擋其運動的手臂,可以感覺到這手臂就象是一段浮在水上的斷臂,或者是一條鞭子,是既有重量性的阻力,又沒有頂撐的,如果有這斷臂的運動有慣性,這慣性與其身軀重心也是沒有關系的。

  太極拳沾粘連隨的“不用力而有力”還不能理解為別人能夠感覺到其手臂有勁力?!稐钍侠献V》明白指出太極拳是“內(nèi)要含蓄堅剛而不施,外終柔軟而迎敵”。就是說太極拳沾粘連隨中的“氣”或“勁”之“剛”別人是感覺不到的;尤其沾粘連隨還借別人之力,這“氣”或“勁”之“剛”,別人就更感覺不到了。就手臂而言,沾粘連隨中要讓別人感到的就是這是一條斷臂,別人能夠感覺得到的只是其重量性的力量,甚至其慣性也感覺不到,似乎與別人的手臂相接觸,就象是粘糊到別人的手臂上的一團爛泥,往往是讓別人感覺到其是“柔軟沉重”的;這“柔軟沉重”又必然會隨別人的用力不同而變化,別人用力很小,也會感覺這“柔軟”中的“沉重”小,重量比較輕;而如果用力很大,就會感覺到這“柔軟”中的“沉重”大,重量也會十分大。其實這其中主要是手臂自重與慣性在起作用,也可能有“勁”的作用,只是別人感覺到的只是重量性的阻力,而這阻力又與其身軀重心沒有關系,這就是所謂的“掤勁”。所以,能夠“不用力而有力”,當別人用很小的力時會使別人感到其手臂是“有氣無力”的,重量是輕的;而當別人用大力時就會使別人感到其手臂沉重難移,阻力很大、重量很重,如李雅軒先生所說的“兩臂松得又沉又重,似鋼鐵樣的重,而不是似鋼鐵樣的硬”。這正如李亦畬先生所說的“彼有力,我亦有力……彼無力,我亦無力”。太極拳的發(fā)勁要發(fā)出通透、強勁、軟彈的比手臂局部的力還大的力量來,一個重要的條件也是手臂局部不主動用力。由于這“勁”的特點如《楊氏老譜》等所說是波浪形彈性的、沒有持續(xù)性的,如果持續(xù)連幾斤的東西也是提拿不起的,不象狹義的“力”能夠持續(xù)提拿幾百斤的東西;“勁”的波浪時間又極迅速短促,象鞭子的彈擊,甚至手臂沒有伸縮移動,所以,當發(fā)勁瞬間別人既可以感到其手臂發(fā)出很強大的力量來,又很難持續(xù)體察到其手臂中的勁力之“剛”。由此可見:太極拳的“不用力而有力”是既使人難以找到其沾粘連隨之“力”,又能夠發(fā)勁瞬間爆發(fā)出強大的“勁”力來。所以,更準確地說,太極拳“不用力”的主要表現(xiàn)是“不用力而能有強大的力”?,F(xiàn)代太極拳界有的人在很緩慢練拳時做到的是“不用力而沒有力”,就是近似地說,手臂始終軟綿綿地沒有任何力,違反了“不用力而有力”;而推人時用的還是手臂如木棍般持續(xù)發(fā)硬的局部主動發(fā)生的“力”,又違反了“不用力”。這種太極拳動作再“自然”、再自稱有“內(nèi)功”,再能夠“用意念”,也不可能是太極拳。因為這種拳仍然是在用局部主動之力的,是不可能具有全身真正完全放松與使人“終不得力”等效果的,而且沒有傳遞性的由腳而起的力量,因而不可能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用意念”又不可能使得大腦入靜,因而健身效果必然與一般舞操毫無區(qū)別,實質(zhì)上是模仿太極拳外形而無太極拳之實的健身活動而已。然而,現(xiàn)代太極拳界中有很多人都將這種健身活動當作太極拳加以追求,這是一種必將置太極拳于死地的誤區(qū)。因此,認識清楚太極拳的“不用力”是“不用力而有力”與“不用力而能有力”的,對于太極拳的健康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

營養(yǎng)價值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
西洋參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參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麥茶的功效與作用
大麥茶的功效與作用
大麥茶是中國、日本、韓國等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tǒng)清...
金桔的功效與作用
金桔的功效與作用
金桔從個頭上算有大、小之分,從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鐵皮楓斗的功效與作用
鐵皮楓斗的功效與作用
鐵皮楓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藥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大家對于花椒應該都比較熟悉,因為它是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大家對于花椒應該都比較熟悉,因為它是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

太極拳精選

簡述陳氏太極拳練習入門要求

簡述陳氏太極拳練習入門要求

說到太極拳流派,我們不得不提到陳氏太極拳,陳氏太...
論慢練太極拳是為了擊打更快

論慢練太極拳是為了擊打更快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shù)的瑰寶,練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定...
透視太極拳與兵法之間的關系

透視太極拳與兵法之間的關系

太極拳的特點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氣、神是打太極拳...
論怎樣提高太極拳的技擊水平

論怎樣提高太極拳的技擊水平

眾所周知,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但是您了解八極...
闡述練太極拳先天推手的含義

闡述練太極拳先天推手的含義

太極拳與未來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
返回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