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練習太極拳有兩大作用,一是健身,二是防身,只要練習太極拳就要掌握太極拳的特點之力。跟著太極拳教學練習你會發(fā)現(xiàn)太極拳有很多技巧,一起學習下太極拳吧!
太極拳的三大力學原理
太極拳的運動規(guī)律符合物理學中的力學原理,這也是為什么現(xiàn)代很多專家建議人們練習的原因,常練太極拳能延年益壽。
1.太極拳“圓運動”的基本特征
太極拳以“太極圖說”作為基本理論。在明代王夫之《思向錄外篇》有這樣的解釋:“繪太極圖,無己而繪一圓圈爾,殊矣”。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運動用力的情況與太極圖形相形象,太極拳由此而得名頗有道理。
太極拳每一個動作的開合虛實、起落旋轉,都是圓圈所構成。拳諺曰:“圈是周身轉”、“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足隨手運,圓轉如神”等此圓或圈的運動。
圓是中國的象征美,太極拳作為傳統(tǒng)武術,其每個招式都包含著圓,整個周身形成一個大圓。
即為太極拳“圓運動”,其內含“陰陽”之兩力,作極為纏綿曲折的旋轉運動,“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是指圓運動的形式而已。其圓運動是在大螺旋式和無數(shù)小螺旋式的發(fā)展路線上形成的。
其中多以平圓、立圓、順圓、逆圓、大圓、小圓及半圓作為進退、起落和旋轉的運動形式,在整個太極拳套路中錯綜復雜地交織著、變化著、使“圓運動”構成太極拳運動的基本特征。
2.太極拳“圓運動”具有“攻防兼?zhèn)?rdquo;之特色
太極拳圓運動即有走化(架招)又有攻擊,故太極拳有“攻防兼?zhèn)?rdquo;之特色。練習者常以圓運動作為探詢對手虛實和進攻意向的偵察手段,掌握有利時機,靈活轉換,隨曲就伸,虛實并舉,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
在太極拳實戰(zhàn)中,講求的是用意不用力,學會后發(fā)制人,沒有一個拳者告訴自己的學生先發(fā)制人,這也是太極拳的獨特之處。
如陳式太極拳中“白鶴亮翅”是右引左擊,兼上引下?lián)?“云手”則是左右一引一擊;“高探馬”為左肱背折肘法;“單鞭”又為其順轉左右引擊。從而可以概括,太極拳圓運動的精華乃“攻防兼?zhèn)?rdquo;。
3.太極拳圓運動具有化勁法
化勁在太極拳中是一種很重要的勁。所謂“化勁”是指粘勁和走勁的合成,隨感隨化。其要點,全在我順人背。如用“圓運動”來說,即順來,以半圓招架,以半圓攻擊。
太極拳圓運動和一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一樣受力學的定律所支配。太極拳圓運動的化勁法亦然。太極拳運動中有許多力學原理,但作為人的運動形式,則是重心的移動和繞重心轉動的運動的合成。
其力的組成有大小、方向和著力點三個要素。拳諺曰:“欲知環(huán)中法何在,發(fā)落點對即成功”。此“發(fā)落點”即為力的“著力點”。所謂“發(fā)點”,即是先通過移動、旋轉或滾動使對方之落點落空,然后再打擊對手。
所謂“落點”,既是對方勁力著手自身之部位。力點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成功與否。
太極拳技擊具有內外合勁性
太極拳的技擊戰(zhàn)力、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分析、比其他武術更強調做到“內三合”和“外三合”的高度統(tǒng)一講求的是身體系統(tǒng)整體發(fā)勁。
“外三合”指的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肢體外表的要求、其運用要以腰為主宰,上與兩肩兩膊相系、下與兩腿兩胯相隨、上中下三節(jié)相適應。
其鍛煉目的是全身協(xié)調配合發(fā)出整力,“一動無有不動”,所修煉的是明勁即外勁。“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鍛煉的是意念和內氣的整合、一觸即發(fā),“勢勢揆心須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其所修煉的是暗勁即內勁。
人體的一切運動和一切形式的發(fā)勁,都是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的結果,是在神經系統(tǒng)(意念)的支配下由多個或多組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正如李亦畬云:“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
太極拳整體勁的發(fā)放就是內勁和外勁有機結合的結果,是以內勁為主導,牽動關節(jié)、骨骼產生人體各部位間的相對運動。
由于各環(huán)節(jié)的相對運動作用于地面或其他對象,而獲得外界環(huán)境給予的反作用力也即外勁,從而引起整個人體的相對運動,發(fā)放出同時包含有內勁和外勁的整體勁。
因此,在太極拳的技擊中,“外三合”通過“內三合”驅使,形成意念主導下調動人體206塊骨頭和500余塊肌肉形成的“力從足起、主宰于腰,發(fā)至手”、“肩催肘、肘催手”等全身用力(腿、腰、肩膀、手臂)的強大整勁。
需要指出的是,在太極拳技擊中、這個強大整勁,還包括借助的天地之力,即地球重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對手作用于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