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進廢退”是我學習楊式太極拳之后的一點點心得。
身體某些部位的“用進廢退”
1、肩窩的打開和拉伸
這是我在運動中所沒有做過的。楊式太極拳強調,在每一式中,都要求做到“沉肩墜肘”,特別諸如“伸臂”、“翻肘”、“舉臂”的動作。
具體的做法就是,在練拳中有意識地使肩井穴松沉下降。要達到這種要求,就必須把雙肩的肩窩拉伸開來。平時,我們在勞動和其它運動中,一般是用不到這個部位的,所以我從來沒有對它進行過任何活動的訓練。
盡管現(xiàn)在練拳中我還不能做的很好,但我已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的肩窩逐日一點點地拉開,慢慢就有了松沉的感覺。
2、腰部與髖部的同步轉動
走路、跳舞、游泳……一般沒有強調在頭身正直的同時,較大幅度(或小幅度)地同步轉動腰部和髖部。
楊式太極拳中,凡是轉腰,就要同步轉髖,當然包括頭部。明顯的感受就是第三式“攬雀尾”中的“左擁”。我體會只轉腰而不動髖,其結果不但沒有“整勁”,且易因兩個部分不夠協(xié)調而扭勁致傷。
3、髖根的打開
我理解是指對髖底內部的肌腱進行拉伸與收縮的訓練。如果經過有意識的訓練,把這個部位的功能開發(fā)出來,那么老師平日所強調的襠部圓撐,應該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目前,雖然我在這一點上做的也不很理想,但已有了下盤穩(wěn)固的感覺,相信在老師的指導下,假以時日,有意識訓練,終會自如完成。
4、其它
諸如手展開時五指松舒與掌心微凹相同時、推掌時與命門的凸出相同時、伸臂綿長勁力時與尾閭下沉相同時等等這些前后上下對拉的關系,經過學習訓練都有進步,也有了身體內外豁然貫通的感覺。
假如沒有學習楊式太極拳,我不可能開發(fā)這些部位的功能,也就不能因此受益。
其次,身體某些無形的功能同樣是“用進廢退”
1、入靜
如何入靜對我來說是難題。為此我曾在每天的練拳之初,就一門心思地回想書中的闡述、光盤的示范與老師的指導,以及自己應該如何模仿。
這樣,以為精神集中就入靜了,可是后來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理想,被認為“因意念太重動作僵滯”。于是只能放棄先前做法,跟著老師的動作反復練習,有時甚至練的昏昏欲睡。
老師說:“好,放松了。”但我感覺仍沒有真正的人靜,后來索性不再考慮它。
事物發(fā)展往往是無心插柳,卻會收獲柳林。因為“無心”,一天天地練下去,忽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動作放松了,神思也靜下來了,琢磨許久的結果竟然是“靜”。
這“靜”,不是我做出來的,實在是久久練拳把它蘊化出來的。過去,我的理念是先入靜,再練拳。
事實上,你不經過假以時日的思維與盤架的磨合過程,除掉與太極拳內涵無關的意念與雜念,就根本不可能人靜。所以,我切實體會到,人靜是一種功夫,是一種能力。
只有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訓練,也就是經過“用進廢退”的訓練,才能調整到自我精神佳的狀態(tài)。
2、找到“呼吸自然”的方法,并且做到這一點,也是受益于老師所強調的“無意于呼吸,自然有呼吸”之說
其實,解決呼吸問題,是把它建立在松靜、舒展、緩慢、柔和、連貫、專注的太極拳練習中,自得呼吸之順遂,似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神感。
這也是得益于楊式太極拳幫助我“用進廢退”,逐步領悟了呼吸自然深長的方法。
通過較短時間的學習,我已經獲得如此之多的益處。首先,一些肢體部位從來沒有動用過,現(xiàn)在開始發(fā)揮作用了。其次,自身的肢體動作越來越靈活敏捷。
過去,很多動作從來沒有做過,因此不可能做到;現(xiàn)在,不少動作可以聽命于大腦,隨心所欲了。再次,因為身體靈活,體質好轉,相應的心理狀態(tài)也有良性改變,精神飽滿,氣色好轉,中正安舒,心靜體松。
練拳,終修練的是心境。用良好的心境和客觀的眼光看待周圍看待自己,不論何時都能做到平心靜氣,確實得益于身心的同步和諧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