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養(yǎng)生特點,引無數(shù)的武術愛好者的青睞,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在去學習,太極拳不僅可以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也有技擊的技能。想要學好太極拳,就必須掌握其中的奧秘所在。
太極拳不僅可以健身,也可以達到養(yǎng)腦養(yǎng)神的目的,總之是非常好的健身運動。
重點在于能分辨氣和意,尤其是能控制使得“意”到而“氣”不到,才能發(fā)出類似場的效果,在對方不知覺中掌握滲透對手。這一點,需要大松柔才能得到。松柔與剛強是一對陰陽,有幾分松柔就能發(fā)出幾分剛強。練松柔不但不是沒有剛強,相反,實質(zhì)在練剛強,是通透清亮的剛強,不是拼力的僵力濁勁。到這時,內(nèi)在的東西能輕松地發(fā)揮出去了,可是還不行。松柔與剛強還不是功力,雖然表面上以前不能勝的現(xiàn)在能了。功力是可以調(diào)動內(nèi)氣的多少,當“意”作為大旗引導時,沖鋒的軍隊有多少。有人大練功力,當然可以勝人,可是于己健康不一定有利,氣多了和錢多了一樣,不一定是好事。本人提倡先練松柔,再練功力,實際上兩者是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密不可分,做好了就互相支持。有些臺階,沒有一定功力大松柔也做假了。
回山轉(zhuǎn)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太極拳入門難,難在有無分別。太極陰陽,可分可合。分什么?合什么?是個問題。實際上,分和合,就是對著"形神意氣力招勁"去的。正確理解區(qū)別了他們,就能信手拈來,無往不利。形,形態(tài)、形體,一定的姿勢。形的作用在于造勢,所謂得機得勢全在于形。起手的方位,落腳的踏點,關系重大。名師傳授,講究腳踏中門,落腳遠近以另外一只腳沒有蹬踏之力為好;手是近不縮寸,遠不逾尺;明師傳授,講究神色專注守一,用意氣感應和控制對方,此時,手腳自然地中規(guī)中矩。定式練形。招,一定的連續(xù)動作,架勢組合,有計劃地圖謀對手。招,是有計劃地進攻或防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一去一來,設計或料知對方變數(shù),誘使或迫使對方入我翁中。平時千錘百煉,用時順勢而出。也含有變化,只是這種變化也是固定的。單操和盤架子練招。力,是肌肉收縮與舒張產(chǎn)生的,與骨骼支撐有關。發(fā)力有佳點,往前后移動一寸距離,就失去了效能。舉重、啞鈴、俯臥撐等體育鍛煉,能練肌肉的,是在練力。勁,氣的流動,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帶動形體動作且有能量的,為勁。如果說招是有圖謀的形體組合,則勁是有圖謀的氣的組合。常說的八種勁為"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另外還有:開勁、合勁、提勁、沉勁、尺勁、寸勁、分勁、長勁、短勁、發(fā)勁、化勁、冷斷勁、哼哈勁、凌空勁等。練勁主要靠明師的喂手,來傳授氣流向的感覺與火候。名師教的姿勢架子只是外形,并不是勁的根本,這也是學了一大堆勁,卻用不了的關鍵。氣,沿著經(jīng)絡能流動的是"氣"。氣可以流,也可以不流??梢宰粤?,也可以它流。關鍵在"意"的運用。練氣一般順應一定的經(jīng)絡,逐步用意引導。通周天、倒河車以及藏密的寶瓶氣、少林拳的易筋經(jīng),以及太極拳的搖櫓功、金三角(翻江倒海)等,都是練氣的法門。意,一般,我們平常所說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過學習和環(huán)境熏陶造就的認識基礎上自己的主觀想法。而我們追求的意,可稱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導激勵產(chǎn)生能量的意識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論你想不想,它都在運作。我們學習修煉的目的是:求得后天與先天得溝通,終達到用后天意指揮先天真意。意為外在,屬于陽,真意為內(nèi)有,歸于陰。相互溝通,陰陽相合,才能用于太極拳。意安家在后腦,練意在腦后。神,意的凝結(jié)、專注似乎可稱為神。神色、神情、神態(tài),平時信手拈來,但是"神"本身,卻只需意會,難以言傳。意分陰陽,神亦分陰陽。陽神能夠溝通陰神,使用陰神,合于陰神,是太極拳追求的一個頂峰。神安家在眉間天目穴往里,練神需先能使意,從腦后到眉間之間,可以用神。上述分別,是書面上的。何時分,何時合;分什么,合什么;分多少,合多少;都是問題。七種分別,也是七種層次、七種領悟、七種練習方法、七種教授方法、七種糾誤方法。明師,必須要能夠分別,能夠針對不同狀態(tài)、層次、悟性的弟子進行不同的傳授。同是一個招法,應從每一種分別上理解。不同的分別,導致不同的用法。直到在神意層次上能解讀了,才真正掌握了它。對此,而名師,則不一定知道,或完全不知道。
習太極拳的一些感悟
練習太極拳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光要去學會,還要去體會。
要以觀念為主,體驗為輔,體驗也是為了更好的認識,以建立新的觀念。太極拳是一門思想哲學,技擊藝術,而不是一般意義上蘊藏或造就于軀體里面的什么功夫。太極拳是一種思想上的觀念,表現(xiàn)在身體上的狀態(tài)。不要深究經(jīng)典理論,不是經(jīng)典理論錯了,是我們的理解有誤。講太極拳的理論應該多用白話文講,少用文言文,文言文太深,含義太多,容易誤解。太極拳幾乎不能講解,只能盡力描述,描述也是抽象的,它只能起到啟發(fā)你想象的作用。沒有見識真正的太極拳,幾乎不可能學會太極拳。不要迷信“大師”,應該識別真假。識別真假太極拳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挨打”。是這樣一這種“挨打”:在推手中,你可能感到對方壯實如山,推之不動,也可能是輕飄,你摸不著實體,不知所措;反之,你不是被推倒或被撞擊出去,是被“彈”出去,局部沒有撞的感覺;是“飛”出去,雙腳離地,沒有絲毫的牽掛:如果被發(fā),感到身體被“摧殘”,精神被“震撼”、意志“喪失”,沒有失望、委屈、憤恨,只有恐懼,不是一般打擊的狀況,還有忍辱負重,頑強拼搏意識。什么是太極?太極不是極端的“矛盾”、“虛實”、“有無”及“0和1”,它是講中間關系,中間的過渡、轉(zhuǎn)換,研究敵我之間,自身之間的狀態(tài),注重“相對論”。隨時改變觀念是我們學習太極拳的指導思想。要經(jīng)常,甚至天天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要在乎新觀念是對還是錯,首先要樹立敢于否定自己的決心。“相對論”是我們學習太極拳的思想方法。“相對論”是什么?據(jù)說,世界只有及少數(shù)的人能夠完全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么我們只有簡單的理解。兩個同一方向運動的物體,速度一致時,這兩個物體之間就是靜止不動的相對關系,那么,“矛盾”、“虛實”、“有無”及“0和1”等都是相對的關系,而不是絕對的關系。“氣”是我們學習太極拳所追求的主要狀態(tài)。千萬不要用玄學的觀念去理解“氣”,它不是一種物質(zhì)存在形式,是精神上的想象,身體上的一種抽象感覺,用“氣”的意識,可以幫助我們的肢體建立“氣”的運動方式和狀態(tài),反過來說,這種肢體“氣”的運動方式和狀態(tài)越濃,精神上“氣”的意識越清晰,運動方式更多,狀態(tài)也更多。 “松”是我們學習太極拳的手段。獨自訓練不要“苦練”,要勤學習,勤思考,勤體驗,輕輕松松的訓練。學習不是多看書,是多向太極人學習,注重看他的狀態(tài),他的氣勢,而不是他的姿勢;思考是多想象,多分析,想象某個動作或招法是什么狀態(tài),再經(jīng)分析產(chǎn)生新的觀念 ,體驗就是多與真正的太極人推手,不是去推圈子,是被打、被發(fā),既然是檢驗,又是訓練。獨自訓練時不求姿勢,不求招法,不求技巧,不求力量,不求速度,要求得身心輕松,求新觀念,新感受,出“氣”的感受。功夫不夠,不是身體不靈活,姿勢不對,而是我們的對太極的認識不足,觀念不夠,只要我們的觀念倒位了,身體狀態(tài)很快就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