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也比較講究拳道的學習,掌握住拳道中的含義,深刻的體會。是真正學會太極拳的前提。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去學習太極拳都是為了能夠養(yǎng)生,我想這是目的多的一種,這與自身思想是分不開的。
練習太極拳無論為了養(yǎng)生還是為了更好技擊運動,我們都應該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自然質(zhì)樸不易,獨創(chuàng)新意更難,清麗雅雋尤為武學之追求境界,冗繁削盡留清瘦,才是真正的拳技要求。
拳出無意,武人不武,方是個中真妙手。不僅得藝于肢體操練而更應注意智慧頓悟之靈性。佛門之五祖尚潛修,六祖尚頓悟,而一實一虛,乃各有師法之異,學武操拳者,當潛修與靈悟并重,方可言得。
可以說太極拳技擊是很有技巧的一門藝術(shù)。它的要求必須是靈活的運動,思想的靈活性是很重要的。
拳技練習,須苦心琢磨.才能熟能生巧,熟極而流。應更加深刻地理解拳理,揣摩明白,不能簡單地認為練套路或單操的目的是為了以后的對號入座,見招拆招,而應慧由心發(fā),拳出本能。
拳勁這東西,初平正,次開闊,再追求含蓄。平正故使根基堅實,心氣沉穩(wěn),拳架圓熟;開闊則力透拳鋒,練就雄渾無儔的氣勢;含蓄則破綻全無,余意不盡,是克敵制勝的先基。這是一個漸進的層次,應有不同的側(cè)重和不同時期的追求。
拳勁之發(fā)放,在貼身靠打,節(jié)節(jié)貫穿,如長江之浪,一波而三疊。簡言之,即以手粘住沾實發(fā)力,意念深透,勁力不絕。
在太極拳的勁道來講,勁道的凝重渾厚,自身的自然是很重要。
平正中求神奇,規(guī)距中求變化,存招式之意,棄招式之形,方臻于無懈可擊。初入技擊之門,眼中滿是對手攻來的拳腳,沒有余裕觀察其破綻,捕捉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去掉緊張和僵直,恢復了自然本能,眼里就應只看到對手的破綻和空檔,而不去注意無論多么詭奇的手法、腳技,出手破的,擊我所抓住的空隙而已。至于對手的拳腳,應靠本能條件反射來消格,不畢為此耗費心神。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初學者不可強求,急躁從事,求成心切反誤自然。招法練時要開闊博大,方有氣象萬千之象;用之時則短馬貼身,在實戰(zhàn)中捶練;而勁力的運用和完整的勁道,則在單操空試中求得。下功夫練好拳架,樁功,使內(nèi)勁和動作融合起來,氣力合一.這樣練下去,一定能不期然而然。
勁在整,渾元力,功夫在練,不在空談,踏下心思去練、去悟、去琢磨,才能明白愈是簡單樸實的東西里面,只要用心抉微,竟也是妙義無邊。因為一式之用,會根據(jù)對手、距離、地位、角度、氣勢的不同而不停地變化,得機得勢。臨敵急智是在平日研悟中得來的,厚積始能薄發(fā)。越是簡潔樸實的動作,越是易于實戰(zhàn)效用;運用時的拙與巧,全在乎明師的指點和個人的鉆研。如拳擊,直勾擺而已,簡單已極,但重在實效,連環(huán)使用,一入手就著意練人的尋找對手破綻并施以攻擊的能力;而武術(shù),套路眾多,令人目不暇接,其實有些只不過教人記住這些動作罷了,并沒有刻意訓練人的攻防能力。在一入手上,二者的側(cè)重就不同,實戰(zhàn)運用,也就高下立判了。其實武術(shù)雖然門類繁雜,套路眾多,只不過是前輩名家于各人心得的幾手基本動作的不同串練,學,只能盡于此,用,則需要靠用自己的身心去發(fā)現(xiàn)合乎自己條件的基本動作。所以說,費盡心力去學眾多的套路,盡是學人之皮毛,得不到心靈的領(lǐng)悟,當然也就談不上“得心應手”,總而言之,一定要務實求簡,由小悟大,外形精干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高明的拳技,以道為歸,但不是說一入手便打坐求靜,而應是先養(yǎng)氣通絡(luò),活動四肢,求得心靜氣聚,而后氣力交修,運使自如,才可言更深層的“靜”。練至心意甫動,而周身無不應的形神合一地步,方可謂拳道歸一。
前輩言說,每夜亥初打坐,妙悟拳理,子時起練,身手俱合。反復坐練結(jié)合,于拳技有頗大裨益。蓋打坐收心返觀,思慮拳法運使中不通之處,冥冥之中,會常有開悟,而養(yǎng)氣益精之功,莫不由此始。對鏡自悟,匠心獨運,方臻身心合一,至于圓熟,終得無劍之劍,神武不殺。高明的拳技,并不復雜神異,而是潔明了當,陰陽合一。
一切的形式,只是為了追求完美恰當?shù)陌l(fā)力方法和角度,至于招法本身是無須復雜的。因為實戰(zhàn)變化莫測,不可能以招套招,以式破式,如果執(zhí)著于平日修練的所謂絕招,又不能深刻地體會拳理,只好士如古人所說:“未忘法而用劍者,臨戰(zhàn)斗而死于劍。”這就是拘泥于固定招法的危害,所以高明的拳手,都是“教劍者有法,及其能劍,忘其法并忘其劍。” 雙方對峙,都想擊中對手,這樣著相妄動反而不妙。所以我不動,讓彼靠近我,攻擊我,就等于彼把機會讓給我,把身體空檔送給我,我則心無旁騖,淡然出手,出則必中。彼抓住我即是我掌握彼,斯為內(nèi)家秘訣,無意妙。
“百藝通不如一藝精,千手空不如數(shù)招精”,閱歷宜廣博,而練藝務求少而精,手法簡潔而靈巧,得心應手,方合實用,拳經(jīng)曰:由生手變?yōu)槭焓?,由熟手練就一悟。如果僅滿足于掌握套路數(shù)量的多少而未考慮完成動作質(zhì)量的優(yōu)劣和自身素質(zhì)、根基的扎實與否,說明還沒有明白練拳的意義,更談不上體用雙修。無論學武習文,都應深鉆慧悟,空明靈徹,若是僅呆板地照搬古人,不知用心體察,知一反三,到頭來仍不免學一知一,不知變通,難得其神髓。拳道技擊,于分秒之間百千變相,平日操練,變則活,守則死,是以應深刻體會前人編創(chuàng)之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日久功深,才能拳出無心,拳打人不知。
拳道的修煉過程,愚以為正是由繁而簡,由簡而歸于無跡。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由有作有為而無為亦為,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其筑基功夫極簡潔,練形練氣練就松柔而已,始慢拉架子,求得勁連、意連、勢不斷,身法和舒放開。然后求貫穿,則應招法圓熟,求得勁力的順達發(fā)放,節(jié)節(jié)摧力,久之,技擊時則會自然手來手擋,足來足應,對手躊躇閃念之間,我心已明,猶如常山之蛇,矯嬈不測。而后趨進大融和之勢,蓄氣入骨,斂精入髓,外形已不求慢求快,而在于意到神會,體合自然,由萬變而至少變,由少變而至單操走式,一式之中寓萬式之機變,達到由博返約的境界,成為“遭到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亦玄”,拳出無意之中,放敵于哼哈之間,完成拳道的追求,“學到有形歸無跡,方知玄妙在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