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是在陳式太極拳之后發(fā)展起的太極門派,武式太極拳的成立結合了古今文化及武術的精髓。如何學好武式太極拳在太極拳教程中有詳細的描述,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
習練武式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無論是學習任何武術,都要規(guī)劃好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武式太極拳的學習大致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拳架
俗語說:“高樓萬丈平地起”。習練太極拳就像蓋高樓,基固方能樓高。學習拳架,是練習太極拳的第一階段。初學拳架時,恰如初學寫字一樣,一筆一畫要規(guī)規(guī)矩矩。
要著重把握動作姿勢的端正、準確,掌握整套架子的動作姿勢、運行路線和方向。在力求每一個動作姿勢端正的基礎上提高熟練程度,身體力求基本中正,將走架的基礎打好。
習拳者一定要切忌拳架未學成就急于求其精妙,這樣跳著學習方法是不科學的,要明白欲速而不達。
第二階段,學習身法
在練熟拳架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身法的練習。
因為身法是內形的基礎,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一環(huán),所以它是武式太極拳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法則。如果脫離了身法的基礎,獲得太極拳藝便成了一句空話。
然而,要掌握好身法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先選擇基礎的一兩條身法進行練習,待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再循序漸進地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掌握并將它們聯(lián)成一體。
學習太極拳一定要循序漸進的學習,把每個階段都練扎實了,才能進一步的學習。
在身體中正的基礎上,身法應從求尾閭正中練起,將含胸、拔背、裹檔、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然后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于腰間。脊骨之氣能夠注于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
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lián)成一體。能聯(lián)成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于靈活協(xié)調,進而再求掌握行氣運勁的本領。
第三階段:學習內勁
太極拳藝的精湛,全在于恰到好處地運用人體力學。這種力學的產生,關鍵不在外面而在內,必須由內在的變化而產生奇妙的內勁。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求得內外的相合統(tǒng)一。
學習運用內勁,必須先學習掌握意氣的變化和運用,實現(xiàn)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用內形來指揮外形,使內外相互結合。
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松圓活之道,氣勢須求飽滿,神氣鼓蕩,并在八面支撐上下功夫。周身須求節(jié)節(jié)貫串,無有斷續(xù)之處,才能達于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意氣先要能分得開,然后才談得到能以意行氣。
氣須存養(yǎng)涵蓄不便上浮,而腹尤須松開,脊骨之氣必須通過脊骨根朝前運動,由丹田往上翻之,氣勢始能騰然。達此境界,就能以意行氣,以氣運勁而遍及周身。一舉一動由意動,始而氣動,既而形動,練成意、氣、拳三者合一。
由外形至內形,由氣粗至氣精,漸至周身若氣球一般,不論前進后退、左轉右旋,皆無有凹凸。到此地步,內外合一而無內無外,無粗無精,說有即有,說無即無,渾然皆忘;一舉一動自然已到臻圓融妙的境地,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武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
武士太極拳的歷史具有悠久,發(fā)展至今,雖有很多的變化,但是人們仍然習慣性的將其稱為郝式太極拳。
它是嚴格按照太極拳運動的規(guī)律,處處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極拳,具有完整豐富而又邃密細膩的理法。其主要特點是:“以求太極(內形)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煉精、氣、神三者合一。”
武禹襄、李亦畬所傳下來的太極拳套路,本來有五十三勢。先父郝少如根據(jù)先祖父郝為真的總結,將這五十三勢的每一勢均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穿始終,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九十六勢。
因此武式太極拳的每一勢都分起、承、開、合四個字,所有的動作都是按起、承、開、合的節(jié)序來編排的。
武士太極拳不僅貫穿于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而且在身法、步法、手法上都是嚴格的遵循太極拳的原理而來。
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強調由內及外;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強調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除下蹲及跳躍動作外)來借力。
因而對腰腿的要求極高,運動量世頗大;手法則以豎掌為主,出手不過足尖,左、右手臂各管半個身體而不可隨便逾越。在整套動作中強調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有機配合與統(tǒng)一,強調內外一致,并以內形的變化來支配外形的運動。
武式太極拳藝的特點“因敵變化,借力打人”。以“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為原則,用意氣的變換來支配。強調走內勁而不露形跡,變換而使人莫測,追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漸達“人為我制,而我不為人制”的神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