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是太極拳方達論的理論塞礎
(1)“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易·系辭上》)
動靜是一種狀態(tài),一動一靜,剛柔立判。
這里剛柔泛指陽陰。在技擊中,雙方不動,一切矛盾都含蓄著,只要一動,對立的矛盾就出現了,例如:我順人背;敵強我弱;人剛我柔;人進我退;敵攻我守等等。
(2)“夫乾,其靜也專,共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易·系辭上》)
這里講的是宇宙,然而為太極拳引用之于技擊。乾為剛,剛在未發(fā)之前是專一的。
《十三勢行功心解》有: “發(fā)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發(fā)勁剛猛,故“其動也直"。坤為柔,其靜態(tài)是含蓄的,其動是舒展的,故太極拳的圓柔、舒展立論在《易》。
(3)“閾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品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易·系辭上》)
這里闡述了闔、辟、變、通、象、器、法、神八種道理。
太極拳經典論著中有: “動之則分"為辟; “靜之則合”為闔; “引進落空合即出”為變; “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謂之通。
招熟為形;聽勁為象;蓄勁為器;發(fā)勁為法;無形無象,不思而得,謂之神。太極拳之道源于《易》,是很明確的。
(4)“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違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喀交所適”(《易·系辭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 《易》(包含經和傳)這本書不是永遠不變的, “易”作為法則一直在變,變動不拘形式,變通在六交之間,上下兩卦變化無常,剛柔相變換,不可作為死法則。
只有適應變化而采取對應的辦法。這種法無常規(guī)的思想不但是太
極拳的指導思想,在中國武術史中比太極拳的出現還要早得多.《叔苴手》說: “教劍者有法,及其能劍,忘其法并忘其劍矣。”又說: “未忘法而用劍者,臨戰(zhàn)斗而死于劍。”
《太極拳論》有: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這是太極拳達到神明階段的描述。
“舍己從人”是易之“唯變所適",不能從字面解釋為“舍掉自己,順從對手",這是遭致失敗之路。 “多誤舍近求遠"是《易》之“柔之為道,不利運者”。
它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即“為書不可遠”??偟囊馑际?,技擊之道不拘泥于一成不變的招法和套
(5)“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辭上》)
《易經》自身,沒有思維,沒有行為,是靜止的。
它是在“感”而“通”,即對立雙方的感應產物。太極拳的“以靜制動”的理論基礎在此。
無形無聚,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⒑鹪硢?,泉清河靜。翻江倒海,盡性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