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太極拳的練習方法有很多,現(xiàn)在有很多的太極拳者都在討論練習太極拳的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方法才是好?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練習太極拳的方法雖然有很多,但是沒有好的方法,只有合適的。
太極拳經(jīng)歷著悠久的歷史,其中的知識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去實踐。
北京楊家派,即世稱“楊無敵”的楊露禪先生傳,有楊班侯、楊健侯、楊夢祥、楊澄甫、許禹生、吳鑒泉等等,所習亦各不同,大致分為大架子與小架子兩種。余嘗以此事問之澄甫先生.答日:“先求開展,后求緊湊。初習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適,血氣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到運用時,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先(提供者接:指楊少侯)現(xiàn)在練的,都是打人法則。”其意若日,倘若在平穩(wěn)靜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驚濤駭浪之江??珊?有如習騎馬,粗淺之慢步未有把握,而欲跳躍障礙物可乎?古人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近,實為至理名言??傊?,打人之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實為須臾不可相離。試問吾輩,何者為要?本人所說,皆屬平庸之談,卑無高論,倘讀者能循次而進,日計不足,月計有余,于健康上不無裨益。至于驚奇駭俗之談,好高騖遠之淡,是非鄙人所知矣。近日一般學者(非徒弟之列,指普通學者),往往求速求快,好將太極拳五六步功夫、數(shù)十年學力,在一兩個月內(nèi)學成。故近年學太極拳者,由北而南,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浸至于珠江流域,不下數(shù)十萬人。即以浙江省而論.十幾年來,亦有數(shù)千人。至今能稍有成就者,寥如晨星。即以普通能在推手上.將棚、捋、擠、按四字分得清楚者,亦不多見。其原因何在耶?一在求速,二在無恒,好高騖遠者,決難成就??傊崛讼葟幕A上練起,決無錯誤。
氣血充足,然后能精神飽滿,身體強健,務使架勢正確,舉動合法,使其有利而無弊循序而漸進,不在思想之急迫,而在學力之勤惰與方法穩(wěn)妥否也.、楊夢祥(編者:即楊少侯)先生拳架小而剛,動作快而沉,常使冷勁、斷勁,偶一交手,肌膚輒痛,所指示者,類多應用方式,其功夫確得乃祖真?zhèn)?,惜非常人所能學,文弱者不堪承教,無根底者.無從領悟。且性情剛烈,頗有其伯父楊班侯之遺風,同志中每興難學之慨.故其名雖盛,其徒不多。澄甫先生(即夢祥先生之胞弟)架子開展而柔順,手法綿軟而沉重,所謂絲綿裹鐵彈,柔中有剛,好太極拳者均歡迎之。但仍不愿與其推手者,每一發(fā)勁,輒被撲跌尋丈以外,為弟子者仍難領受其內(nèi)勁滋味。余常問澄甫先生,教人何必如此。先生日,不如此,無以示其勁,若隨隨便便,模模糊糊,爾等何必來,豈不徒耗光陰,虛靡金錢耶?民國十八年秋(1929年),楊澄甫先生為浙江國術館教務長,余常與之推手。某次比演雙按,楊老師順勢一撲,其手指并未沾著余之衣襟,而余胸中隱隱作痛移時。
根據(jù)上面的說的,在太極拳中無論什么樣的的老師,還是什么樣的傳統(tǒng),動作的多少,都是不能相同的。
不僅太極拳如此.即彈腿一門有練十路者、有練十二路者。此為回教門之藝,尚且有兩利一之分。又若少林門各拳,有岳家手法,有宋太祖拳,此傳彼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惟情論總須一致,設或理論不同,則其宗派顯然有別,不得謂為同門矣。以此質(zhì)之海內(nèi)專家以為如何?
練拳一:練太極拳全套架勢,每日學一二勢,繼續(xù)不斷,以常人資質(zhì),約月可以學全。須經(jīng)兩月之改正。再加月之苦練,共計四個月,其勢樣姿勢,即離開師傅一年,可以不致變換。若僅一月光陰,粗知大略,不經(jīng)改正.則不得謂之學會。因稍有間斷,其方向與動作早已走變矣。但每日仍須復習,不可問斷,若每日兩遍,能使純熟,每日三遍,能增功夫,每日一遍,不過不忘而已。
練拳二:學習拳架,自第一動起,至末尾止,謂之一套。其中名目百余,勢勢皆要緊密周到,而且要輕靈沉著,無有一勢可以隨便,無有一勢可以丟頂。丟者離也,頂者僵也。四肢百骸從輕,從綿,從柔,輕而不可忽,綿而不可斷,柔而不可疏若注意而起僵勁,此所謂頂,便離太極門徑矣,初學者切宜注意之。
練拳三:練灰極拳趟的過程中,其根本就是練習的時間越來就會越好。
練慢之后,亦需練快,有以幾分鐘內(nèi)練完也有更快練法的。無論慢快,總以均勻為貴。譜日:“無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xù)處。”初學之人練一遍,少八至十分鐘。如經(jīng)過五六年后.功夫略深,即可練快,惟須勢勢到家,不可因快而草率。至于架勢分三種:初練宜高架子,繼則四平架子(眼平、手平、腿平、襠平),再則功夫日深,逐漸近于低架子矣。由高而平而低,皆從功夫上來,不可強求,否則弊病百出,無益于學者。 練拳四:練架子外面注意動作務使均勻,譜日:“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內(nèi)部呼吸亦要均勻,若無事然。萬勿并(編者:疑為“屏”字,有待高明釋疑)氣,心愆不可呆滯,譜曰:“精神能提得起而兒滯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也。”此外,各變勁功夫.例如本系提手上勢之勁,一變而為白鶴亮翅之勁,再變而為摟膝拗步之勁。各勢各氣,各勢各勁,由此勢而變被勢.交接之后,換勢換法,換法換意,由換意而換氣,由換氣而換勁。此中變換轉(zhuǎn)動之間,與學者內(nèi)部之意氣運用外部之四肢伸轉(zhuǎn)開合有極大關系,務須依照譜中各論,而適合之。
練拳四:所謂增功夫者,即學者之氣,日漸增長,不致氣喘身搖,手足日漸輕靈,腿腰日漸柔順,手掌足底日漸增厚,頭部與兩太陽穴日漸充滿,精神充足,思慮周到,發(fā)聲洪亮,耐饑耐寒,能鎮(zhèn)定,能任勞,飲食充分,睡眠酣適等等。
練拳五:修養(yǎng)拳技、拳法,雖皆有益,而學者,身體亦有相宜,乃有博學與選學之分別。如年富力強、環(huán)境許可者,不妨由博而約,各家門徑,均可涉獵,結(jié)果則專修一門。若年事已長,且有業(yè)務關系者則選其與己相宜者習練之,易于得益也。
練拳六:例如身軀肥大者可學通臂拳、摔跤等技;如身材中等而強壯者,可學搓角拳(編者:不知此系何拳,疑為“戳腳”之訛,待考)、八極拳、太祖拳,形意拳等技;如身體輕靈小巧者,可學地躺拳、猴拳、醉八仙拳等技,如年事已高、身體柔弱者,可學八卦掌、太極拳、金剛十二法等技。中國拳技繁多,今余不過舉其大概而已。
練拳七:專練拳架,是為運動衛(wèi)身之術,修己之事也。學推手與散手,為攻避之法及練勁之術,敵人之事也。若年事已高,身有宿疾者,專練拳架,亦可祛病延年。如年力富強,環(huán)境優(yōu)裕,盡可專聘名師,為升堂入室之研究。